重囗另类BBWSeⅹHD,av狼论坛,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理论,体育生gv老师浪小辉3p警察

《正比例》教案

時間:2023-03-24 11:21:02 教案 我要投稿

《正比例》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正比例》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教案1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正比例關系的意義,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能依據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正比例關系。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量成不成正比例關系的方法,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正比例關系的意義。

  教學難點:掌握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說出下列每組數量之間的關系。

  (1)速度 時間 路程

  (2)單價 數量 總價

  (3)工作效率 工作時間 工作總量

  2.引入新課。

  上面是已經學過的一些常見數量關系,每組數量中,數量之間是有聯系的,存在著相依關系。當其中有一個量變化時,另一個量也隨著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這節課開始,我們就來研究和認識這種變化規律。今天,先認識正比例關系的意義。(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

  出示例l。讓學生計算,在課本上填表,并思考能發現什么。指名口答,老師板書填表。讓 學 生觀察表里兩種量變化的數據,思考:

  (1)表里有哪兩種數量,這兩種數量是怎樣變化?

  (2)路程和時間相對應數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這兩種量變化有什么規律?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得出:

  (1)表里的兩種量是所行時間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2)時間擴大,路程也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縮小。

  (3)可以看出它們的變化規律是: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總是一定的。(板書: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一定)因為路程和時間對應數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問:這里比值50是什么數量?(誰能說出它的數量關系式?想一想,這個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書補充成:速度一定時,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學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題。要求學生按剛才學習例1的方法學習例2,然后把你學習中的發現綜合起來告訴大家。學生觀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問:這兩種相關聯量的變化規律是什么?枝數比的比值一定)你是怎樣發現的?比值1.6是什么數量,你能用數量關系式表示出來嗎?誰來說說這個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書補充成c單價一定時,總價和枝數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

  (1)綜合例1、例2的共同點。

  提問:請大家比較例l和例2,你發現這兩個例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②都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變化;③兩種量里對應數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關系的意義。

  像例l、例2里這樣的兩種相關聯的量是怎樣的關系呢,請同學們看課本第40頁最后一節。說明:根據剛才學習例1、例2時發現的規律,這里有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追問;兩種相關聯量成不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問:如果用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那么上面這種數量關系式可以怎樣寫呢? 指出:這個式子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x和y,y隨著x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比值k是一定的。這時就說x和y成正比例關系。所以,兩個量成正比例關系,我們就用式子 =k (一定)來表示。

  4.具體認識。

  (1)提問:例l里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嗎,為什么?例2里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為什么?提問:看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鍵要看什么?

  (2)做練習八第1題。

  讓學生讀題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題里的問題。指出:根據上面所說的,要知道兩個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系,只要先看兩種量是不是相關聯的量,再看兩種量變化時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兩種相關聯的量變化時比值一定,它們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間成正比例關系。

  5.教學例3。

  出示例3,讓學生思考。提問:怎樣判斷是不是成正比例?哪位同學說說零件總數和時間成不成正比例?為什么?請同學們看一看例3,書上怎樣判斷的,我們說得對不對。追問: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要怎樣想?強調:關鍵是列出關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鞏固練習

  現在,我們根據上面的判斷方法來做一些題。

  1.做“練一練”第l題。

  指名學生口答,說明理由。可以結合寫出數量關系式。

  2.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口答,并要求說明理由。

  3.做練習八第2題。

  小黑板出示。讓學生把成正比例關系的先勾出來。指名口答,選擇幾題讓學生說一說怎樣想的?(必要時寫出關系式讓學生判斷)

  4.下列題里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兩種量成不成正比例?為什么?

  一種蘋果,買5千克要10元。照這樣計算,買15千克要30元。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正比例關系的意義是什么?用怎樣的式子表示y和x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鍵看什么?

  五、家庭作業

  練習八第3題。

《正比例》教案2

  教學要求

  1.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養同學們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3.培養同學們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同學們通過觀察、發現思考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已知路程和時間,求速度?

  2.已知總價和數量,求單價?

  3.已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求工作效率?

  二、新知

  1.教學例1

  投影出示:一列火車1小時行駛90千米,2小時行駛180千米3小時行駛270千米,4小時行駛360千米 ,5小時行駛450千米,6小時行駛540千米,7小時行駛630千米,8小時行駛720千米 6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

  時間

  路程

  填表,思考:再填表中你發現了什么?

  點撥: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我們就說時間和路程是兩個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根據計算,你發現了什么?

  指出: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的比值一樣或固定不變,在數學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們的關系是:路程/時間=速度(一定)(板書)

  (2)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填表交流,知道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擴大,路程隨著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著縮小。即: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2.教學例2

  (1)花布的米數和總價表:

  數量1234567

  總價8.216.424.632.841.049.257.4

  (2)觀察圖表,發現什么規律?

  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系:總價/米數=單價(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①比較例1、例2,思考并討論:這兩個例題有什么共同點?

  ②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個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③看書,進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④如果用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正比例關系怎樣用字母表示出來?

  x/y=k(一定)

  ⑤根據正比例的意義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構成正比例關系的兩種量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3.教學例3

  (1)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是不是成正比例?

  (2)學生討論解答。

《正比例》教案3

   教材分析:

  正比例應用題這部分內容是在教學過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數學教案-正比例應用題。教材首先說明應用正、反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1教學應用正比例的意義來解的基本應用題。為了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先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學用比例的知識解答。通過方框中的說明突出了怎樣進行思考的過程,特別強調了新科技要判斷題目中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關系,即“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關系,所以兩次行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設未知數,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改變例1題目里的條件和問題該怎樣解答。

  教學對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很廣,學生在前兩年的學習中,已接觸過這種情況的問題,如歸一應用題,只不過那時是就題論題,沒有上升到一般規律。這里主要使學生學習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題目,概括出一般規律。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比例的量,從而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有利于溝通知識間的聯系,也為中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中應用比例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做較好的準備。同時,由于解答時是根據正比例意義來列等式,又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上要十分重視從舊知識引申出新知識,在這過程中,蘊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運用這個概括對新的實際問題進行判斷,這是數學學習所特有的能力。

  教學目標: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關應用題;

  2、通過解答應用題使學生熟練地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從而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能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確列出比例式。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1、在上新課之前,先考考大家對廣州的認識。你知道廣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處?

  2、對于這座廣州最高的建筑物,你還想了解些什么?怎樣測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剛才同學們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測量中信廣場的大概高度。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方法——正比例應用題,學完后,我們試著用這種方法去計算中信廣場的大概高度。看誰學得最棒。

  二、 新課教學:

  先來研究這樣一個問題。

  1、 出示例1

  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5小時。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多少千米?

  2、 分析解答應用題

  (1) 請一位同學讀一讀題目

  (2) 這道題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條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

  (4) 讓學生自己解答,邊訂正邊板書: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 激勵引新

  這兩種方法都合理,還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學生互議,師引導,我們已經學習了比例的知識,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 探討新知

  1、 提出問題

  師:請同學們結合課本上的例題,討論以下問題。

  (1) 題目中相關聯的兩種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關系。

  (3) ______行駛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 學生自學例題后小組討論。

  3、 組間交流:小組代表把討論結果在班內交流

  4、 學生嘗試解答后評價(指名學生板演)

  5、 怎樣檢驗?把檢驗過程寫出來。

  6、 概括總結

  (1) 用比例解答應用題與用算術方法解答應用題教師這道題的解法,如果題目中沒有要求的,我們采取任何一種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題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小學數學教案《數學教案-正比例應用題》。

  (2) 明確解題步驟。(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應用題,具體步驟是怎樣的呢?請根據我們所做的例題歸納解題步驟。

  1. 分析判斷

  2. 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關系

  3. 設未知數列等式

  4. 求解

  5. 檢驗寫答語

  四、 練習提高

  1、 基本練習

  (1)例題改編

  ① 如果把這道題的第三個和問題改成:“已知公路長350千米,需要行駛多少小時?”該怎樣解答?

  ② 讓學生解答改編后的應用題,集體訂正。

  ③ 小結 :比較一下改編后的題和例1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例1的條件和問題以后,題中成正比例的關系仍沒變,解答的方法出沒有改變,只是要設需要行駛的小時數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頁做一做:讓學生直接用比例知識解答。做完后,請幾個同學說一說:你為什么這樣列式?

  2、變式練習

  3、實踐運用

  (1)匯報數據:剛才我們上課時提到怎教材分析:

  正比例應用題這部分內容是在教學過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首先說明應用正、反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1教學應用正比例的意義來解的基本應用題。為了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先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學用比例的知識解答。通過方框中的.說明突出了怎樣進行思考的過程,特別強調了新科技要判斷題目中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關系,即“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關系,所以兩次行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設未知數,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改變例1題目里的條件和問題該怎樣解答。

  教學對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很廣,學生在前兩年的學習中,已接觸過這種情況的問題,如歸一應用題,只不過那時是就題論題,沒有上升到一般規律。這里主要使學生學習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題目,概括出一般規律。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比例的量,從而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有利于溝通知識間的聯系,也為中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中應用比例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做較好的準備。同時,由于解答時是根據正比例意義來列等式,又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上要十分重視從舊知識引申出新知識,在這過程中,蘊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運用這個概括對新的實際問題進行判斷,這是數學學習所特有的能力。

  教學目標: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關應用題;

  2、通過解答應用題使學生熟練地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從而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能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確列出比例式。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1、在上新課之前,先考考大家對廣州的認識。你知道廣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處?

  2、對于這座廣州最高的建筑物,你還想了解些什么?怎樣測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剛才同學們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測量中信廣場的大概高度。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方法——正比例應用題,學完后,我們試著用這種方法去計算中信廣場的大概高度。看誰學得最棒。

  二、 新課教學:

  先來研究這樣一個問題。

  1、 出示例1

  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5小時。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多少千米?

  2、 分析解答應用題

  (1) 請一位同學讀一讀題目

  (2) 這道題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條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

  (4) 讓學生自己解答,邊訂正邊板書: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 激勵引新

  這兩種方法都合理,還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學生互議,師引導,我們已經學習了比例的知識,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 探討新知

  1、 提出問題

  師:請同學們結合課本上的例題,討論以下問題。

  (1) 題目中相關聯的兩種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關系。

  (3) ______行駛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 學生自學例題后小組討論。

  3、 組間交流:小組代表把討論結果在班內交流

  4、 學生嘗試解答后評價(指名學生板演)

  5、 怎樣檢驗?把檢驗過程寫出來。

  6、 概括總結

  (1) 用比例解答應用題與用算術方法解答應用題教師這道題的解法,如果題目中沒有要求的,我們采取任何一種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題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確解題步驟。(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應用題,具體步驟是怎樣的呢?請根據我們所做的例題歸納解題步驟。

  1. 分析判斷

  2. 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關系

  3. 設未知數列等式

  4. 求解

  5. 檢驗寫答語

  四、 練習提高

  1、 基本練習

  (1)例題改編

  ① 如果把這道題的第三個和問題改成:“已知公路長350千米,需要行駛多少小時?”該怎樣解答?

  ② 讓學生解答改編后的應用題,集體訂正。

  ③ 小結 :比較一下改編后的題和例1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例1的條件和問題以后,題中成正比例的關系仍沒變,解答的方法出沒有改變,只是要設需要行駛的小時數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頁做一做:讓學生直接用比例知識解答。做完后,請幾個同學說一說:你為什么這樣列式?

  2、變式練習

  3、實踐運用

  (1)匯報數據:剛才我們上課時提到怎樣測量和計算中信廣場的大概高度,課前我請幾位同學去測得中信廣場的一些數據。現在請這些同學跟我們匯報一下。

  (2)能用這些數據編一道正比例應用題嗎?

  (3)小組合作編題

  五、 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學過的應用題。解答的步驟怎樣的呢?

  樣測量和計算中信廣場的大概高度,課前我請幾位同學去測得中信廣場的一些數據。現在請這些同學跟我們匯報一下。

  (2)能用這些數據編一道正比例應用題嗎?

  (3)小組合作編題。

《正比例》教案4

  一、教學內容:

  正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鞏固正比例函數的概念,會畫正比例函數的圖象,進一步熟悉函數圖象作圖步驟。

  2、能根據正比例函數圖象觀察、發現歸納出它的性質,并會簡單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例函數圖象畫法的學習,發現并總結正比例函數圖象的常用畫法。

  2、通過觀察、探究、分析、引導學生發現正比例函數的性質。

  3、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問題發現結論,了解數形結合及由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

  (三)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勇于探究,發現數學的現象和規律,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

  正比例函數圖象的畫法及性質的探索。

  四、教學難點:

  發現、歸納正比例函數的性質。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本節課選用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法和探索實踐歸納法。本節課的難點是發現正比例函數性質,因此我通過教師引導,啟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畫、圖、交流、展示)、多觀察(圖象), 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最后發現其性質。

  學法指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歸納的學習方法。

  六、教具:三角板、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1) 溫故知新,引入課題。 1、下列函數哪些是正比例函數?

  (1)y=-3x (2)y= x + 3 (3) y= 4x (4)y= x2

  2、(學生回答完上述問題后提問概念)

  一般地,形如y= kx(K≠0)的函數,叫正比例函數,其中K叫做比例系數。

  3、畫函數圖象的一般步驟

  (1)列表 (2)描點 (3)連線 學生回答后:

  教師引導: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正比例函數的意義及畫圖象的步驟,那么正比例函數的圖象有什么特征呢?

  出示課題

  (二)探究正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例1、畫出下列正比例函數的圖象。 (1)y=2x(2)y=-2x

  解(1)函數y=2x中x 可取任意實數,列表如下: 描點 連線

  (2)學生練習畫出函數y=-2x的圖象。

  (3)提出問題

  師:觀察上面的函數圖象,它們的形狀相同嗎?是什么?一定經過哪些象限和特殊點?

  生甲:一條直線

  生乙:過原點的直線,y=2x的圖象過一、三象限,y=-2x的圖象過二、四象限。

  師:點評學生后

  正比例函數的.圖是經過原點(0,0)和(1、K)的一條直線。

  師:通過前面的探討,同學們發現畫正比例函數圖象有更簡單的方法嗎?為什么?

  生乙:過原點畫一條直線。

  生丙:過原點和(1、K)兩點畫一條直線。

  師:點評后師生共同歸納出一般規律:一般地,正比例函數y= kx (K≠0)的圖象過(0,0),(1、K)兩點的直線,我把函數y= kx 的圖象叫直線y= kx ,以后畫y= kx 圖像時通常選取(0,0)和(1、K)兩點。

  (三)學生動手實踐“兩點法”畫正比例函數圖象。

  11

  (1)y= x (1)y= -x

  22

  1

  y= x

  2

  y= -

  師:比較以上函數,觀察它們的圖象,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1、圖象的位置與K值有何聯系?

  2、正比例函數中y如何隨x的變化而變化?通過研討,觀察、討論、發現結論:K>0時,y=kx 圖象過一、三象限,y隨x的增大而增大,k<0時,圖象過二、

  1

  x 2

  四象限,y隨x的增大而減小。

  師:除了從圖上看出,還有別的方法得出y隨x的變化規律嗎? 生:列表過程中

  (四)鞏固練習

  1、用你認為最簡單的方法畫出下列函數圖象。

  (1)y=1.5x (2) y=-3x

  2、正比例函數y=-4x的圖象是過( )和( )兩點的一條直線,圖象過象限,y隨x的。

  3、正比例函數y=(m-1)x的圖象過一、三象限,則m的取值范圍是。 A.m=1 B.m>1C.m<1 D.m≥1

  11

  4、下列函數①y=5x ② y=-3x③y= x ④y= -x中,y隨x的增大而

  23

  減小的是 。

  5、正比例函數y=(1-2m)xm2-3圖象過第二、四限, 求m值。

  (五)小結:談一談,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知識上,方法上)學生回答后,出示下列內容。

  (六)布置作業

  A:課本習題14.2第1題,練習冊33頁 第3、9 題。 B:課本習題14.2第1,2題。

  (七)板書設計:

  實踐操作正比例函數 分析、發現歸納正鞏固練習 圖象的畫法 比例函數的性質 課堂小結

  (八)課后反思:另附

《正比例》教案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39頁~40頁,練習七第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判斷、歸納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2、培養學生用事物相互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使學生能夠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用表示變量之間的關系,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重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準備】

  學生實驗錄像課件

  一、觀察實驗,引入新課

  1、認識實驗器材

  (1)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做實驗嗎?我們一起去實驗室瞧瞧吧!(課件出示:實驗桌和實驗器材。)

  (2)提問:實驗桌上有什么呢?

  (3)學生匯報:(6個大小相同的玻璃杯。1把尺子。1桶水。還有一張實驗報告單。)

  (4)出示實驗報告單:

《正比例》教案6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正比例關系的意義,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能依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正比例關系。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量成不成正比例關系的方法,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正比例關系的意義。

  教學難點: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說出下列每組數量之間的關系。

  (1)速度時間路程

  (2)單價數量總價

  (3)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2.引入新課。

  上面是已經學過的一些常見數量關系,每組數量中,數量之間是有聯系的,存在著相依關系。當其中有一個量變化時,另一個量也隨著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這節課開始,我們就來研究和認識這種變化規律。今天,先認識正比例關系的意義。(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1。

  出示例l。讓學生計算,在課本上填表,并思考能發現什么。指名口答,老師板書填表。讓學生觀察表里兩種量變化的數據,思考:

  (1)表里有哪兩種數量,這兩種數量是怎樣變化?

  (2)長方形的面積隨著那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的?你能看出它們變化的特點嗎?

  (3)分別找出面積與款項對應的數,面積與寬的比各是幾比幾?比值各是多少?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得出:

  (1)表里的兩種量是長方形的寬與面積(長與面積)。寬與面積(長與面積)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面積隨著寬(長)的變化而變化。

  (2)寬(長)擴大,面積也擴大;寬(長)縮小,面積也縮小。

  (3)可以看出它們的變化規律是:面積與寬(面積與長)比的比值總是一定的。(板書:面積和寬比的比值一定)因為面積和寬(面積與長)對應數值比的比值都是5(2)。提問:這里比值5(2)是什么數量?誰能說出它的數量關系式?板書:面積/寬=長(一定)面積/長=寬(一定)想一想,這個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書補充成:長一定時,面積和寬比的比值一定寬一定時,面積和長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學例2。

  出示例2。要求學生按剛才學習例1的方法學習例2,然后把你學習中的發現綜合起來告訴大家。學生觀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問:這兩種相關聯量的'變化規律是什么?你是怎樣發現的?你能用數量關系式表示出來嗎?誰來說說這個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書補充成單價一定時,總價和數量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1)綜合例1、例2的共同點。

  提問:請大家比較例l和例2,你發現這兩個例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②都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變化;③兩種量里對應數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關系的意義。

  像例l、例2里這樣的兩種相關聯的量是怎樣的關系呢,請同學們看課本第95頁最后連個自然段。說明:根據剛才學習例1、例2時發現的規律,這里有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追問;兩種相關聯量成不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問:如果用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那么上面這種數量關系式可以怎樣寫呢?指出:這個式子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x和y,y隨著x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比值k是一定的。這時就說x和y成正比例關系。所以,兩個量成正比例關系,我們就用式子=k(一定)來表示。

  4.教學例3學生看書自學,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1)數量與時間是不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2)數量與時間有什么關系?他們的比值是誰?比值是不是不變的?

  (3)判斷數量與時間是不是成正比例?

  5.完成97頁練一練。

  三、鞏固練習

  1.(1)提問:例l里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嗎,為什么?例2里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為什么?提問:看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鍵要看什么?

  2.做練習十一第1題。

  讓學生讀題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題里的問題。指出:根據上面所說的正比例的意義,要知道兩個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系,只要先看兩種量是不是相關聯的量,再看兩種量變化時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兩種相關聯的量變化時比值一定,它們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間成正比例關系。

  3.下列題里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兩種量成不成正比例?為什么?

  一種蘋果,買5千克要10元。照這樣計算,買15千克要30元。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正比例關系的意義是什么?用怎樣的式子表示y和x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鍵看什么?關鍵是列出關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五、家庭作業

  練習十一第2~6題。

《正比例》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道與正比例函數的意義.

  2、能寫出實際問題中正比例關系與關系的解析式.

  3、滲透數學建模的思想,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抽象性和廣泛的應用性.

  4、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對于與正比例函數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根據具體條件求與正比例函數的解析式.

  教學方法:結構教學法、以學生“再創造”為主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1、復習舊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函數的相關知識,(教師在黑板上畫出本章結構并讓學生說出前三節的'內容)

  2、引入新課

  就象以前我們學習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內容時一樣,我們在學習了函數這個概念以后,要學習一些具體的函數,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

  顧名思義,誰能根據這個名字,類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能舉出一些的例子?(學生完全具備這種類比的能力,所以要快、不要耽誤太多時間叫幾個同學回答就可以了.教師將學生的正確的例子寫在黑板上)

  這些函數有什么共同特點呢?(注意根據學生情況適當引導,看能否歸納出一般結果.)不難看出函數都是用自變量的一次式表示的,可以寫成( )的形式.

  一般地,如果( 是常數, )(括號內用紅字強調)那么y叫做x的.特別地,當b=0時, 就成為( 是常數, )

  3、例題講解

  例1、某油管因地震破裂,導致每分鐘漏出原油30公升

  (1如果x 分鐘共漏出y 公升,寫出y與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2)破裂3.5小時后,共漏出原油多少公升

《正比例》教案8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通過引導學生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使學生進一步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2.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即它們相對應的數的比值一定,從而概括出正比例關系的概念。

  教具學具準備:投影儀、投影片、小黑板。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列題目,請同學回答:

  1.已知路程和時間,怎樣求速度?

  2.已知總價和數量,怎樣求單價?

  3.已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怎樣求工作效率?

  二、探究新知

  1.導入新課:這些都是我們已經學過的常見的數量關系。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這些數量關系中的一些特征。

  2.教學例1

  (1)投影出示:一列火車1小時行駛60千米,2小時行駛120千米,3小時行駛180千米,4小時行駛240千米,5小時行駛300千米,6小時行駛360千米,7小時行駛420千米,8小時行駛48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據上述內容填表。

  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3)邊填表邊思考:在填表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交流時,使之明確。

  ①表中有時間和路程兩種量。

  ②當時間是1小時,路程則是60千米,時間是2小時,路程是120千米……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時間擴大,路程隨著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著縮小。

  教師點撥:

  像這樣,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我們就說,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③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教師提示:請每位同學任選一組相對應的數據,計算出路程與時間的比的比值。

  教師問:根據計算,你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得出: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都是60或都一樣,固定不變等。

  教師指出: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的比值都一樣或固定不變,在數學上叫做“一定”。(板書: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

  ④比值60,實際就是火車的速度。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系就是:

  (4)教師小結:

  剛才同學們通過填表、交流,我們知道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擴大,路程隨著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著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的。

  3.教學例2

  (1)出示例2:在一間布店的柜臺上,有一張寫著某種花布的.米數和總價的表。

  (2)觀察上表,引導學生明確:

  ①表中有數量(米數)和總價這兩種量,它們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②總價隨米數的變化情況是:

  米數擴大,總價隨著擴大;米數縮小,總價也隨著縮小。

  ③相對應的總價和米數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④比值3.1,實際就是這種花布的單價。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系就是:

  (3)師生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和分析,我們知道總價和米數也是兩種什么樣的量?(兩種相關聯的量)為什么?(總價隨著米數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米數擴大,總價隨著擴大;米數縮小,總價隨著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怎樣的?(總價和米數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的。)

  4.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1)比較例1、例2,思考并討論,這兩個例子有什么共同點?

  (2)學生初步交流時引導學生明確:

  ①例1中有路程和時間兩種量;例2中有米數和總價兩種量。即它們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

  ②例1中時間變化,路程就隨著變化;例2中米數變化,總價也隨著變化。

  教師點撥:像這樣,我們就可以說: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板書)

  ③例1中路程與時間的比的比值一定:例2中總價與米數的比的比值一定。概括地講就是: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學生答不出來時,教師引導、點撥,并補充板書:兩種量中)

  (3)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兩例的共同點: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4)教師指明: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補充板書:如果這成正比例的量正比例關系)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板書課題)

  (5)看書19、20頁的內容,進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6)教師說明:在例1中,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比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7)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為什么?

  (8)教師提出:如果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正比例關系怎樣用字母表示出來?

  (9)教師提出:根據正比例的意義以及表示正比例關系的式子想一想:構成正比例關系的兩種量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5.教學例3

  (1)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是不是成正比例?

  (2)根據正比例的意義,由學生討論解答。

  (3)匯報判斷結果,并說明判斷的根據。

  教師板書:

  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所以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成正比例。

  6.反饋練習

  讓學生試做第21頁的做一做,并訂正。

  三、鞏固發展

  1.完成練習三第1題。

  先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滿足哪幾個條件?再算出各表相對應數的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列關系式判斷。第(3)題不成比例,訂正時要學生說明為什么?

  2.完成練習三第2題的(1)-(9)

  先讓學生自己判斷,再訂正。

  四、全課小結(師生共同進行)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知道了什么?怎樣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正比例》教案9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在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系,感受有效表示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不同數學模型,進一步培養觀察能力和發現規律的能力。

  3.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從生活現象中探索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意識。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并能準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概括出正比例關系的概念。

  教學資源

  學生已學過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和計算公式,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識。

  預習菜單。

  預習作業設計

  1.填空

  ①已知路程和時間,怎樣求速度?()Ο()=速度

  ②已知總價和數量,怎樣求單價?()Ο()=速度

  ③已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怎樣求工作效率?()Ο()=速度

  2.預習例1觀察下表,思考下列問題:

  一輛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如下:

  時間(時)

  1

  2

  3

  4

  5

  6

  ……

  路程

  (千米)

  80

  160

  240

  320

  4000

  480

  ……

  ①表中有哪兩種量?

  ②這兩種量的數值分別是怎樣變化的?

  ③你發現這兩種量變化有什么規律嗎?如果看不出規律的話,可以先寫出幾組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求出比值,想想有什么規律。

  學程設計導航策略調整反思

  一、揭示題課,認定目標(預設2分鐘)我們學過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這節課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些數量關系中的一些特征。通過學習我們要弄清什么樣的兩個量成正比例,怎樣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二、交流合作,提煉建模(預設7分鐘)

  1.出示例1小組交流預習情況。

  2.全班交流匯報,探究新知:

  ①理解“相關聯的量”。

  ②用式子表示路程和時間的變化規律。

  ③學生看書、質疑。揭示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3.根據板書完整地說一說表中路程和時間成什么關系。組織全班交流

  1.引導學生認識: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這樣的兩種量,就叫做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相關聯的量呢?跟你的同桌說一說。結合舉例,抓住“隨著”一詞說明:一種量的變化,是因為由另一種量的變化引起的,這樣的兩種量才是相關聯的量。

  2.引導學生用式子表示路程和時間的`變化規律,教師相機板書: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3.象這樣的兩種量,它們的關系叫什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獲取有關概念。組織匯報:通過看書,你知道了些什么?還有什么疑問?(老師適時板書)

  4.教師指導學生完整地說一說表中路程和時間的正比例關系。

  三、抽象分析,掌握方法(預設10分鐘)1.圍繞學習菜單完成“試一試”。

  ①獨立思考。

  ②小組交流。

  2.全班交流匯報。完整地說說表中總價和數量成什么關系。

  3.比較例1與試一試,思考并討論,這兩個題有什么共同點?

  4.如果用字母χ和У分別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κ表示它們的比值,用式子怎樣表示正比例關系?

  5.成正比例的量具備哪兩個條件?1.引導學生完整地說說表中總價和數量成什么關系。

  2.教師相機板書正比例的關系式。

  3.引導學生提煉出成正比例的兩個條件。

  四、分層練習,內化提升(預設11分鐘)

  1.完成第63頁“練一練”。學生先獨立思考并作出判斷,再說出判斷理由。

  2.做練習十三第1—3題。第1、2題,學生先算一算,想一想,再交流匯報。第3題學生先畫出放大后的圖形,計算它們的周長和面積,再思考題中的兩個問題。

  3.學生舉例并說明理由。

  先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判斷并說理。“小張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成正比例。

  1.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判斷的思考過程。

  2.通過討論使學生進一步明白:只有當相關聯的量中每一組對應數的比值一定時,這兩種量才成正比例。

  3.生活中哪些量之間存在比例關系?我們學過的數量關系中,哪些是正比例關系?下面進行一個舉例和說理比賽,各小組至少舉一個正比例關系的例子,并說明理由。組織學生“舉例及說理”交流。

  4.老師也舉了一個正比例的例子,請大家和我作一辯論。

  小張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讓學生應用正比例的意義,嘗試著判斷數量之間的關系,是對正比例意義學習的強化,還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1.學生獨立作業,教師巡視,個別輔導差生。

  2.學生完成作業后,反饋矯正。

  3.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課堂學習表現。

  教學反思

  我是這樣預設的,以例1為導路線,通過說、想、聽等環節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試一試”完全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根據學習菜單讓學生獨立完成,講練結合,盡量做到老師少講、精講,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學生主栽著整個課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上完這節課,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這一點: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生,開放型的數學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智慧生命,還關注學生的情感價值生命。我深信本節課的后半部分,通過學生自己探索、研究、發現、人人練習的過程,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正比例》教案10

  教學內容:P62~P63頁的例1及相應的“試一試”“練一練”。完成練習十三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讓學生在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系,感受有效表示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不同數學模型,進一步培養觀察能力和發現規律的能力。

  3.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從生活現象中探索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結合實際情境認識成正比例量的特點,加深對正比例量的理解。

  難點:能跟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學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第一課時

  課前設計:

  一、導入。

  談話:通過將近六年的數學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一些數量之間的關系,例如行程問題中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系,你知道這三個量之間的關系嗎?再如購物問題中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關系,你知道這三個量之間的關系嗎?這個單元我們要用一種新的觀點,更深入地研究數量之間的關系,什么觀點呢?事物變化的觀點,讓一些量變起來,從變化中發現規律。

  二、教學例1。

  1.出示例1的表格。提問:表中列出了哪兩種量?(板書:時間和路程)觀察表中的數據,哪一種量的變化引起了另一種量的變化?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指名回答。

  談話: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我們就說,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關聯”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2.我們已經知道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還要進一步研究,這兩種量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3.仔細觀察表中的數據,這兩種量在變化中有沒有什么不變的規律呢?現在小組內討論,再在班內交流。(有的學生可能會發現兩種量中所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不變)

  提問:觀察這些比值,你發現了什么?這個比值80表示什么?(速度)你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上面的規律嗎?根據學生回答,板書:=速度(一定)

  4.講述:通過觀察和計算,我們對路程和時間的關系有兩點發現:第一點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也就是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第二點路程和對應的時間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我們就可以得到結論: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的量。(板書: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5.談話:這就是這節課我們所學習的正比例。(板書課題)請閱讀課本第62頁的一段文字,各自默讀,邊讀邊畫。

  再指名讀。提問:你能讀懂嗎?

  在這題中,哪個量和哪個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桌互相說一說為什么時間和路程是成正比例的量,并在全班交流。

  三、教學“試一試”

  1.出示“試一試”,學生自由讀題。

  2.要求學生根據已知條件把表格填寫完整。

  3.學生根據表中數據,先嘗試獨立完成表格。下面的四個問題,然后和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板書:總價和數量是相關聯的量,=單價(一定),總價和數量成正比例。

  5.讓學生根據板書完整地說一說鉛筆的總價和數量成什么關系。

  四、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關系。

  1.比較例題和“試一試”的相同點。

  提問:觀察上面的兩個例子,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2.談話:如果用字母和分別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表示它們的比值,正比例關系可以用怎樣的式子來表示呢?

  談話:這是正比例關系式表達式,對這個式子要這樣理解:和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比的比值一定,我們就說和成正比例。

  五、鞏固練習

  1.完成第63頁“練一練”。

  學生獨立思考并作出判斷,要用完整的語言說出判斷的理由。

  2.完成補充習題。

  一輛自行車在公路上行駛,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如下表。

  時間/時123456……

  路程/千米355060708590……

  這輛自行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是相關聯的量嗎?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先獨立思考,再和同桌說一說。

  全班交流,并討論:成正比例的量必須符合哪些條件?

  3.完成練習十三第1題。

  (1)學生按題目要求嘗試獨立完成。

  (2)全班交流,重點讓學生說說為什么碾米機的工作時間和碾米數量成正比例,引導學生完整地說出判斷的思考過程。

  4.完成練習十三第2題。

  (1)讓學生獨立判斷,并說明理由。

  (2)談話:如果去掉“同一時間”這個前提,物體的高度和影長還成正比例嗎?

  5.完成練習十三第3題。

  (1)說一說:將圖中的正方形按怎樣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的邊長各是幾厘米?

  (2)畫一畫:在書上畫出放大后的圖形。

  (3)算一算:算出每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并填在表中。

  (4)討論表格下面的兩個問題。談話:兩種量若要成正比例必須是相關聯的量,但相關聯的量不一定成正比例,只有當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一定時,它們才成正比例。

  六、全課。

  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認識成正比例的量

  時間和路程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80=80=80……

  =速度(一定)

  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總價和數量是相關聯的量,=單價(一定),總價和數量成正比例

  =(一定)

《正比例》教案11

  設計說明

  本節課教學的正比例是數學中比較重要的兩個量的關系,它比較抽象、難理解,是今后學習反比例及初中學習函數知識的基礎。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學情實際,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有效利用教材圖表,增強對相關聯的量的形象感受。

  教學伊始,在復習鋪墊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表。在觀察中,使學生發現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隨著邊長的變化而變化及變化規律,充分體會到什么是相關聯的量,為進一步學習正比例知識打下基礎。

  2.科學調動多種感官,增強對知識形成過程的體驗。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利用更多的大腦通路來處理學習信息,建立起對知識與技能的'深刻記憶,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能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本設計努力為學生創設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使學生在觀察、操作、分析、比較、討論、交流中,不斷探究相關聯的兩個量之間的關系,逐漸發現其中的規律,體會正比例的意義。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關注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

  因為正比例表示的是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的關系,是學生接下來學習反比例及今后進一步學習函數知識的重要基礎。所以,本設計十分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創設具體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并結合熟悉的情境及數量關系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正比例的認識

  ⊙復習導入

  1.引導回顧。

  師:什么是相關聯的量?請舉例說明。

  (學生匯報)

  2.導入新課。

  師: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肯定存在著某種關系,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正比例就是表示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的關系的,這種關系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舊知,進一步理解相關聯的量,為在新情境中探究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作鋪墊。

  ⊙探究新知

  1.借助圖表,進一步感知相關聯的量。

  面積/cm2

  小組合作探究,交流下面的問題:

  (1)上面是正方形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之間的變化情況,把表格填寫完整,并說說你分別發現了什么。

  (2)同桌合作填表。

  (3)仔細觀察表格,討論:正方形的周長是怎樣隨著邊長的變化而變化的?正方形的面積是怎樣隨著邊長的變化而變化的?

  預設

  生1:我從表中發現正方形的邊長增加,周長也增加。

  生2:我從表中發現正方形的邊長擴大到原來的幾倍,周長就隨著擴大到原來的幾倍。

  生3:我從表中發現正方形的周長總是邊長的4倍。

  生4:我從表中發現正方形的邊長增加,面積也增加。

  ……

  (4)比較: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變化規律和正方形的面積與邊長的變化規律有什么異同?

  預設

  生1:相同點是都隨著邊長的增加而增加。

  生2:不同點是周長隨邊長變化的規律與面積隨邊長變化的規律不同。

  生3: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一定,都是4。

  生4: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面積與邊長的比值是一個不確定的值。

《正比例》教案12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師:誰能用比的知識說一說我們班男女同學的人數情況?

  (指名匯報)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整理和復習比和比例的有關知識。

  回顧與整理

  1.(1)舉例說一說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例尺以及它們的應用。

  預設

  生1:兩個數相除又叫作兩個數的比,如5÷2,可以寫成5∶2。

  生2: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如8∶4=24∶12。

  生3: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作這幅圖的比例尺,如一幅地圖的比例尺是。比例尺可分為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

  生4:配制農藥會應用到比的知識;地圖上一般都有比例尺。

  ……

  (2)說一說比與比例有什么區別。

  比

  比例

  各部分名稱

  0.9 ∶ 0.6=1.5

  前項后項比值

  基本性質

  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

  (3)出示教材83頁“回顧與交流”2題。

  學生獨立完成,思考比、分數、除法之間的關系,并全班交流。

  預設

  生1: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相當于分數的分子,相當于比的前項;除法算式中的除數相當于分數的分母,相當于比的后項;除號相當于分數的分數線,相當于比的比號。

  生2:除法算式的商相當于分數的分數值,相當于比的比值。

  強調:因為0不能作除數,所以所有分數的分母及比的后項都不能為0。

《正比例》教案13

  教學內容:

  六年級下冊總復習83—85頁《正比例、反比例》。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回顧與交流,鼓勵學生自己獨立整理知識,形成系統。

  (2)通過具體問題的認識進一步認識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二) 數學思考與解決問題

  通過復習與整理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并運用正、反比例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為以后學習函數打下基礎。

  (三)情感態度

  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學會區分正反比例。

  教學重、難點:

  (1)進一步認識正、反比例的意義,并能運用正、反比例的意義解決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斷積累活動經驗,體會重要的數學思想。

  教法學法

  自主復習、小組交流、全班交流、互幫互學

  教學準備

  表格、、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導入復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 ) ②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

  ③單價一定,總價和數量( ) ④全校學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數和站的`行數( )

  2、根據條件說出數學關系式,再說出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應的等式。

  (1)一臺機床5小時加工40個零件,照這樣計算,8小時加工64個。

  (2)一列火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90千米,要行4小時;每小時行80千米,要行X小時。

  指名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二、回顧整理,構建網絡

  (一)比的知識:

  1. 誰來舉個例子說說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質?(引導學生列舉:“按比例分配”、“比例尺”、“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等例)

  2. 說一說用比的知識可以解決哪些實際問題。

  讓學生體會比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應用。

  3. 完成教科書p83“回顧與交流”的3題

  兩人一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結果,讓學生比較后回答有什么發現。

  (二)比和分數、除法的聯系

  出示:a∶b=( )(( ))=( )÷( )(b≠0)教師問:

  1. 你會填寫這個的等式嗎?學生填好后,再問:

  2. 你的根據是什么?(比和分數、除法的聯系)

  3. 那么比和分數、除法的聯系是什么?它們的區別呢?

  4. b為什么不能等于0?小組議一議,再交流。

  5. 誰來說說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規律?它們有什么聯系嗎,誰來說說?

  (1)判斷:比的前項和后項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讓學生說說為什么?)

  (2)填空:( )(( ))=( )÷( )=( )∶( )(填好后展示學生不同的結果。)

  (三)比例尺的知識

  什么是比例尺?

  (四)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識:

  (1) 小組合作:把有關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識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整理成知識網絡圖。

  (2) 班內交流,全班分享

  (3) 全班同學進行優化, 形成知識網絡圖。

  變化的量---正比例(意義、圖象、應用)--反比例(意義、圖象、應用)---圖形的放縮---比例尺

  三: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1. 一輛汽車在高速路上行駛,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時,說一說汽車行駛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并用多種方式表示這兩個量之間的關系。

  (1)學生獨立思考

  (2) 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a自然語言 b 列表 c 畫圖 d 關系式

  2. 舉出生活中正、反比例的例子

  3. 完成課本84頁鞏固與應用

  獨立完成,班內交流。

  四.自主檢測,完善提高:

  判斷并說明理由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質量與芝麻的質量。

  (2) 一捆100米長的電線,用去的長度與剩下的長度。

  (3) 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和高。

  (4) 一個數與它的倒數。

  五、完成后班內交流,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正比例和反比例

  比 比例、應用

  分數、比、除法之間的關系

  課后反思

  本課時有以下特點:

1、抓住復習起點,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自主討論復習,既增強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也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查漏補缺。

2、借助表格的方式來整理復習,更直觀地體會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識點和不同之處。

3、能整合所有的知識,運用多種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鞏固知識。

《正比例》教案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4、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即它們相對應的數的比值一定,從而概括出正比例關系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出示下面的題目,讓學生回答..已知路程和時間,怎樣求速度?板書: =速度

  2.已知總價和數量,怎樣求單價?板書:=單價

  3.已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怎樣求工作效率?板書:=工作效率

  4.已知總產量和公頃數,怎樣求公頃產量?板書:=公頃產量

  二、導入新課

  教師:這是我們過去學過的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這節課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些數量關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來研究這些數量之間的正比例關系.(板書課題:正比例的意義.)

  三、新課

  1、教學例1.

  用小黑板出示例1: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時間(時)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提問:

  表中有哪幾種量?

  當時間是1小時時,路程是多少?當時間是2小時時,路程又是多少?

  這說明時間這種量變化了,路程這種量怎么樣了?(也變化了.)

  教師說明:像這樣,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我們就說這兩種量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是怎樣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呢?

  讓每一小組(8個小組)的同學選一組相對應的數據,計算出它們的比值.教師板書出來:=90,=90,=90,=90,

  讓學生觀察這些比和它們的比值,看有什么規律.教師板書: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比值90,實際上是火車的什么?你能將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義寫成一個關系式嗎?板書:=速度(一定)

  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和分析,我們知道路程和時間是兩種什么樣的量?(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和時間這兩種量的.變化規律是什么呢?〔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速度)總是一定的.〕

  2、教學例2.

  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臺上,有像下面一張寫著某種花布的米數和總價的表.

  數量(米) 1 2 3 4 5 6 7

  總價(元)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讓學生觀察上表,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1)表中有哪兩種量?

  (2)米數擴大,總價怎樣?米數縮小,總價怎樣?

  (3)相對應的總價和米數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然后進一步問:

  這個比值實際上是什么?你能用一個關系式表示它們的關系嗎?板書:=單價(一定)

  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思考和分析,我們知道總價和米數也是兩種相關聯的量,總價是隨著米數的變化而變化的,米數擴大,總價隨著擴大;米數縮小,總價也隨著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總價和米數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的.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教師: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剛才這兩個例題,回答下面的問題:

  (1)都有幾種量?

  (2)這兩種量有沒有關系?

  (3)這兩種量的比值都是怎樣的?

  教師小結:通過比較,我們看出上面兩個例題,有一些共同特點: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并且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像這樣的兩種量我們就把它們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最后教師提出:如果我們用字母x,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們的比值,你能將正比例關系用字母表示出來嗎?教師板書

  4、教學例3.

  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師引導:

  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是不是相關聯的量?

  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有什么關系?它們的比的比值是什么?這個比值是否一定?板書:=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

  已知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就是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成正比例.

  5、鞏固練習.

  讓學生試做第13頁做一做中的題目.其中(3)要求學生說明這個比值所表示的意義,學生說成是生產效率和每天生產的噸數都可以

  四、課堂練習

《正比例》教案15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在同學學習了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讓同學結合實際情境認識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教學目標是: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過程,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學會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正比例、反比例都是表示兩個相關聯的變量之間關系的一種數學模型,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本單元的教材分“成正比例的量”和“咸反比例的量”兩個局部,先教學正比例的認識,再教學反比例的認識。在同一節課里引導同學探索兩種量在變化過程中存在的規律,并用關系式表示出規律,有助于同學掌握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實質,因此我們抓住知識的內聯與實質規律,重組正比例、反比例教學:把認識成正比例的量和認識成反比例的量的兩個例題整合起來,布置在一節課里進行教學,讓同學在同一實例的情境中,感悟、體會并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

  重組教材,創編文本。將教材中的例1(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認識成正比例的量)和例3(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認識成反比例的量)整合成同一問題情境下有前后聯系的兩道例題:保存原教材中的例1,引導同學認識成正比例的量;根據例1的情境,創編新的例2,替代原教材中的例3,引導同學認識成反比例的量。將教材中的例2(認識正比例圖像)放到認識正比例、反比例之后進行教學。

  抓住實質,內聯教學。成正比例的量的實質規律是“比值一定”,成反比例的量的實質規律是“積一定”,引導同學探究發現這兩種實質規律是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學時應掌握好這一點。本設計將例1和例2整合到同一情境下,從同學熟悉的時間、速度和路程這三個量之間的關系動身,引導同學對比研究,在觀察、討論交流中發現:①例1和例2中的兩種量都是相關聯的量,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②例1中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方向是相同的,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或縮小);例2中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方向是相反的,一種量擴大,另一種量反而縮小。③例1中擴大、縮小的規律是“比值一定”,例2擴大、縮小的規律是“積一定”。這樣抓住正比例、反比例的實質和聯系進行教學,有助于同學加深對正比例、反比例意義的理解,從整體上掌握各種量之間的比例關系。

  對比練習,溝通聯系。同學對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了一定的認識后,還需要一定的練習。為了協助同學逐步提高判斷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能力,本設計中的練習分三個層次:一是判斷咸正比例的量的練習;二是判斷成反比例的量的練習;三是正比例、反比例對比練習,成比例的量與不成比例的量的對比練習。比較和辨析,有助于同學更好地掌握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實質

【《正比例》教案】相關文章:

「教案」正比例教案12-16

正比例教案12-16

正比例函數教案12-17

《正比例的意義》教案12-16

《正比例函數》教案設計10-04

正比例的意義教案設計12-16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設計10-02

數學教案-成正比例的量09-29

《成正比例的量》優秀教案設計1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嘎县| 奈曼旗| 泗水县| 玉树县| 古浪县| 磐石市| 五华县| 开平市| 池州市| 沙湾县| 怀仁县| 淮滨县| 邛崃市| 阿瓦提县| 云林县| 慈利县| 九龙坡区| 富川| 容城县| 黑河市| 安徽省| 大田县| 云浮市| 安乡县| 余姚市| 股票| 广东省| 六安市| 萍乡市| 新密市| 曲阜市| 赫章县| 马鞍山市| 全椒县| 云和县| 溧水县| 卢湾区| 西乌珠穆沁旗| 泰顺县| 都昌县| 武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