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囗另类BBWSeⅹHD,av狼论坛,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理论,体育生gv老师浪小辉3p警察

初中地理第一節《美國》教案

時間:2025-03-17 14:10:05 少芬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中地理第一節《美國》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第一節《美國》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地理第一節《美國》教案(精選10篇)

  初中地理第一節《美國》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美國的自然環境特點和移民國情。

  2、美國農業生產的布局與特點。

  3、美國的工業布局及高科技的特點。

  4、美國對世界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二)能力目標

  1、運用美國的地形圖、氣候圖和農業帶的分布圖,揭示地形、氣候兩個要素對美國農業分布的影響。

  2、運用美國的礦產資源圖以及美國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圖,揭示礦產資源對美國工業區的影響。

  3、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什么促進作用。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學習,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地理學習的興趣。

  2、通過學習美國對世界資源的掠奪和環境的破壞,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

  二、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一)教學重點

  美國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農業生產特點、工業特點以及種族構成等。

  (二)難點

  1、揭示美國農業帶的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2、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3、認識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世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三)教學突破

  1、利用地圖說明美國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等自然狀況。

  2、利用圖表等資料,說明美國的工、農業生產特點以及種族的構成。

  3、使用美國的地形圖和氣候圖,揭示美國農業帶的分布。

  4、利用數字等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5、使用柱狀圖和有關數字資料,引導學生討論、認識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世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三、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世界政區圖、美國的地形圖、美國的氣候圖、美國的農業帶(區)圖、美國的工業區與主要城市圖、美國的礦產資源圖、相關圖片、課件等。

  (二)學生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收集華人對美國的貢獻的材料和美國工業品的品牌等。

  四、教學步驟

  (一)第一課時

  一、移民國家

  1.導人新課。

  導語: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踏上西半球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透過美國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風貌、經濟特點和人們的生活風俗等。

  創設情景:請大家先看一段錄像(播放美國街頭游行隊伍錄像片段),看看在美國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膚色的人?這說明了什么問題?(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說明美國是一個由各種人種構成的移民國家。)

  總結:美國建國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說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

  板書:移民國家。

  2.你所熟悉的美國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國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華盛頓:美國人。愛因斯坦:德國猶太人。楊振寧、李政道:中國人。喬丹:非洲人。)

  3.閱讀教材81頁圖9.2“美國的人種構成餅狀圖”,看看在美國什么種族的人口最多?(白種人占84%,最多;其次黑種人占13%;其他占3%。)

  4.閱讀教材81頁2題中印第安人、黑人和華人的對話,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對話反映了美國社會存在著一個什么問題?對此談談你自己的感想?(在美國社會中,黑人、印第安人和華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國存在種族歧視問題。美國政府總是以人權為借口干涉別國內政,而自己國內的種族歧視問題卻始終解決不了。)

  板書:種族歧視。

  5.情景教學。

  (1)展示唐人街的圖片及文字資料。

  (2)展示華人在美國工作、生活的資料。

  問:華人對美國的建設都有哪些貢獻?(西部開發,修筑鐵路;科學界獲諾貝爾獎的有: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

  等;航空領域有第一位華裔太空人:王贛駿。)

  板書:華人的貢獻。

  6.過渡:有眾多的中國人生活在美國,那么美國的氣候條件和其他自然環境與中國有哪些異同?

  二、農業地區專業化

  1.導語:要了解美國的農業狀況,首先來了解美國的氣候條件和地形條件,其中決定氣候條件的因素主要是緯度位置。

  2.展示世界政區圖。

  觀察地圖,說說美國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臨國位置。(美國位于西半球的北溫帶,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西南與墨西哥相鄰,北臨加拿大,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3.除了本土外,美國海外的兩個州分別位于什么位置?屬什么溫度帶?(阿拉斯加,位于北極圈附近,大部分屬北溫帶,少部分屬寒帶。夏威夷,位于北回歸線附近的熱帶太平洋地區,屬熱帶。)

  4.展示美國國旗。

  問:你知道美國國旗的含義嗎?(美國國旗的左上角藍色星區內,一共有50顆白色五角星,他們分別代表美國的50個州;星區以外還有13道紅色白色相間的條紋,他們又代表美國最初獨立時的13塊英國殖民地。)

  5.展示美國的氣候圖。

  引導:美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三面環海,對氣候影響非常大。大家觀察圖,看看美國有哪些氣候類型?最主要的是哪種?(溫帶大陸氣候、亞熱帶溫潤氣候、溫帶海洋氣候、高山氣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溫帶大陸氣候。)

  6.展示美國的地形圖。

  同學們,從圖上找出阿巴拉契亞山脈、洛杉磯、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勞倫斯河和五大湖。

  問:美國的地形有什么特點?哪種地形面積最大?(美國的`地形東西高,中間低,即:西部為山地,中間

  為平原,東部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積最大,占全國總面積的一半。)

  7.引導。

  由緯度位置可以推測到光熱資源。

  由平原面積可以推測到耕地資源。

  由海陸位置和河、湖布局,可以推測出水資源。

  試按以上思路,分析、歸納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美國本土大部分位于北緯30-50之間,光熱資源豐富。美國平原面積廣大,占全國總面積的—半;耕地面積廣大,約占世界耕地面積的10%。美國主體部分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大西洋和墨西哥灣的水氣可以深達內陸,降水充沛;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縱貫于南北,為灌溉和航運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8.過渡。

  美國作為農業大國,除了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以外,還有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

  展示材料1:反映美國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圖片。

  展示材料2:美國從事農業人口,不到全國總人口的3%,卻耕種了世界10%的耕地。在美國,一個農業勞動力可以養活76個人,比世界每個勞動力供養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

  問:以上資料說明了什么問題?(美國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效率高,產量大。)

  板書:生產過程的機械化。

  9.美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具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好處?(地區生產專業化,

  形成了一些農業帶(區)。好處是: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便于推廣農業技術。)

  板書:地區生產的專業化。

  10.展示“美國農業帶的分布”圖。

  問:大家觀察圖,看看美國主要形成哪些農業帶(區)?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乳畜帶:位置偏北,氣候冷濕,適宜牧草生長,城市和人口密集。

  玉米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氣溫較高。

  小麥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畜牧和灌溉農業區:多山地,降水少,有大片的半干旱草原和高山冰雪溶水。

  棉花帶: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緯度低,夏季氣候濕熱。

  11.展示“美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圖表。

  問:美國有哪些農產品的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玉米、小麥、大豆、棉花)

  12.小結:美國優越的自然環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三、小結

  通過閱讀圖表,查閱資料,合作討論,我們理解了美國的移民國情,了解了美國的位置范圍。農業生產中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專業、高效的生產特點,值得我們借鑒。

  (二)第二課時

  一、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1.導入:日常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產品是美國生產的?請列舉一些產品或品牌。(可口可樂、摩托羅拉手機、福特汽車、柯達膠卷等。)

  總結: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它的工業產品遍布世界,我們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看到。今天我們就來全面認識美國的工業狀況。

  2.引導:你知道美國有哪些主要工業部門嗎?(鋼鐵、汽車、化學、電子、宇航、石油、飛機制造等。)

  3.展示“美國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圖。

  引導:請同學們在圖上指出下列工業城市,并說明<也

  總結:東北部是美國開發最早,污染最嚴重的工業區,主要是傳統工業部門。后來逐步向南部、西部“陽光地帶”轉移,這兩個地區逐步發展成為以新興工業門類為主的工業區。

  4.引導:美國有哪些產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膠、輪胎、鉛、載重汽車、發電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聞紙、水泥、鋼、小汽車。)

  提示:多看“閱讀材料”。

  5.引導:根據以上“材料”學生發現美國的工業生產有什么特點?(工業產品種類齊全,產量大,技術先進。)

  板書:完整的工業體系,產量大,技術先進。

  6.引導:有人說:“美國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你同意嗎?你能列舉一些有關高新技術的產品和其他事物嗎?(航天飛機、微軟公司、彼爾·蓋茨、愛國者導彈、大型轟炸機。)

  板書: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7.引導:近幾年,美國的經濟平穩發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術產業。

  閱讀P87頁第2題提供的材料,說說高新技術產業對促進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1)美國經濟增長中的27%歸功于高新技術產業。

  (2)1988—1996年,美國在高新技術領域新增就業機會105.6萬個。

  (3)預計到2001年;因特網收入將超過3500萬美元。

  (4)美國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來自于信息產業。

  板書:帶動美國經濟的增長。

  美國的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高新技術促進了美國經濟的增長,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板書:“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8.過渡: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第一經濟強國。它眾多的工業產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費,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上的呢?請學習下面一個標題的內容。

  二、能源消耗大國

  1.創設情景。

  (1)放錄像:美國街頭眾多汽車的片段。

  (2)提供美國進口石油的數量資料。

  (3)展示美國東北部排放的廢氣,在加拿大境內形成酸雨的文字材料和圖片。

  借助材料,直觀感受美國對世界資源的大量消耗和環境的破壞。

  2.展示“美國礦產資源”圖。

  引導:美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大國之一,這為美國發展工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展示“一些國家的人均能源消費”圖。

  引導:然而美國并不滿足于消耗本國資源,要從其他國家大量進口。

  觀察圖中所標數字,美國消耗的能源是中國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倍?板書:資源消耗大國。

  說說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世界能源可持續利用的影響。(美國的人均能源消費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78倍,是中國的8.9倍。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以大量掠奪、消耗世界資源為代價,發展本國經濟,對世界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4.展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圖。請同學們觀察圖中的數字計算:美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的平均水平多少倍?是中國的多少倍?(美國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是中國的7倍多。)

  板書:排污大國。

  5.引導:為什么說保護世界資源和環境是美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有能力保護;美國也是世界第一資源消耗和排污大國,有責任和義務保護。美國政府應該有責任心,有措施,使世界經濟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板書:有責任和義務保護。

  小結:很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環境遭到破壞是很難恢復的,我們應當有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初中地理第一節《美國》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美國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2、理解美國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3、學會分析美國農業帶和工業區的區位條件。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課型:

  新授課。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美國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難點:美國工農業的發展條件。

  五、教學方法:

  角色扮演、合作探究、圖文觀察、互動游戲。

  六、教學過程:

  1、導入:利用GoogleEarth軟件制作一段新聞聯播視頻(教師配音),帶領學生在遙感地球上進行一次從學校所在地到美國的旅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地理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2、學生活動

  美國小組派出第一位代表,總體介紹美國概況,并手繪美國地圖,增強全體學生的視覺感受,從而提高全班的上課注意力,最后拋出疑問:美國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1)位置和范圍

  經緯度:本土:30°N~50°N,120°W~80°W;北溫帶為主,阿拉斯加寒帶和亞寒帶,夏威夷熱帶。

  海陸:本土東臨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接墨西哥灣。跨北美洲和大洋洲兩大洲。

  本土有48個州、一個首都所在的特區,還有兩個州與本土不相連:一個是位于北美洲西北角,瀕臨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阿拉斯加州,一個是位于太平洋北回歸線附近的夏威夷州。

  (2)地形:美國本土以平原為主,占國土面積一半以上。分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西部為高山和高原,中部為平原,東部是低矮山地。

  (3)氣候:本土氣候以落基山脈為界,分東西兩部分東側約以35°為界北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南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西側30°N—40°N大陸西岸為地中海氣候,地中海氣候區以北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美國小組派出第二位代表,利用視頻資料(教師提供)以及自制的教具(美國地形模擬圖)來分析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探究一:美國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西部:高大山脈阻礙太平洋西風氣流進入,使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狹長分布;

  中部:中部大平原冷暖氣流便于長驅直入;

  東部:低矮山地高原阻礙作用不顯著,降水由沿海到內陸降水逐漸減少。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4)河流:密西西比河——是美國最大的河流,是世界第四長河。

  五大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素有“北美大陸地中海”或“淡水海”之稱。

  (5)資源:煤:阿巴拉契亞山脈北段;鐵:五大湖西部;石油: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有色金屬:西部山區。

  3、學生活動

  針對以上教學活動教師進行點評,并對重難點和易錯點進行重點強調和解答,接著引出美國農業的講解。

  美國小組派出第三位代表介紹并指出美國各個農業帶的分布,重點分析美國乳畜帶的區位條件。最后引出美國的工業。

  探究二:分析美國農業生產的區位條件。

  美國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

  1、本土位于北緯25°~49°之間,熱量充足;

  2、降水適宜;

  3、中部平原廣闊,地勢平坦;

  4、土壤肥沃;

  5、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利于灌溉。

  美國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

  1、國內、國外市場廣闊;

  2、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

  3、國家政策與法規支持;

  4、機械化,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

  5、科技,如:農業科技、保鮮技術;

  6、地廣人稀,利于農業商品經營。

  探究三:比較美國玉米帶與中國東北玉米帶的異同?

  相同點:

  ①農業地域類型相同,均為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和商品率較高的商品谷物農業;

  ②兩地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溫多雨,適于玉米生長;

  ③兩地的種植結構都以玉米為主,玉米單產高。

  不同點:

  ①經營方式不同,我國玉米帶的農場為國營大農場,美國的農場為一般的家庭經營;

  ②美國玉米帶的區域專業化和經營專業化以及現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國;

  ③我國玉米帶所處的'緯度較高,自然條件相對較差,單產較低。

  4、學生活動

  學生利用美國的夜晚燈光分布圖(教師提供)引出美國的三大工業區,并指明準確位置,接下來重點分析東北部工業區的區位條件。

  探究四:美國東北部工業的發展條件

  (1)東北部是歐洲移民最早遷入的地方,資本主義發展早;

  (2)礦產資源豐富。如阿巴拉契亞山北部的煤炭,五大湖西部的鐵礦;

  (3)靠近大西洋,沿岸良港眾多。如紐約、費城等;

  (4)五大湖與密西西比河水運便利;

  (5)臨近玉米帶、小麥區、乳畜帶,農業基礎好;

  (6)擁有龐大的市場。(人口稠密、生活水平高,市場潛力巨大)

  規律總結:一個地區工業發展條件的分析思路。

  a、工業基礎;b、礦產資源;c、交通運輸;d、農業基礎;e、消費市場;f、科技水平;g、勞動力等。

  南部工業區:發展條件:

  ①墨西哥灣西北的石油資源豐富;

  ②交通方便。

  工業部門:石油、飛機、宇航、電子等

  工業中心:休斯頓(石油化工、航天研究和發展中心)

  西部工業區:發展條件:多種金屬礦;人才眾多。

  工業部門:宇航、電子、飛機制造等。

  工業中心:舊金山(“硅谷”電子工業中心,華人最多的地區)、洛杉磯(美國西部最大城市,好萊塢影視中心)。

  (1)高技術工業的主要部門

  電子工業、半導體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高分子合成工業、遺傳工程、激光工業

  (2)高技術工業的特點

  ①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

  ②增長速度比傳統工業快得多,并且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較短;

  ③研究開發費用在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較高;

  ④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美國“硅谷”的區位優勢條件:

  初中地理第一節《美國》教案 3

  一、教材分析

  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它在經濟、科技和軍事等許多領域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國家特點十分突出。因此,在區域地理的學習中,美國具有極強的學習研究價值

  二、學習目標

  結合本單元特點、本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讀圖了解美國的位置、領土組成,逐步培養學生讀圖、用圖、分析地圖的能力

  2.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種族在美國各行各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利用大量地圖、數字、圖表、資料的綜合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了解有色人種在美國社會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認識種族歧視與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學生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介紹了美利堅民族的構成和不同民族

  難點:培養學生查證事物對資料的處理能力,關注學生分析判斷過程和探究精神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運用多媒體等手段來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運用情境體驗法、合作探究法學習本課

  五、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基于這點,我充分運用多媒體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播放邁克爾?杰克遜演唱的歌曲“拯救世界”,拉近了學生與課文之間的距離

  (二)新課內容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辨別分析

  1.播放幻燈片,介紹教學內容

  說說幾位美國公民的祖籍,明確不同民族、不同種族對美國各行各業的貢獻,使學生認識到美國今天的成就不是由某一個單一民族或種族獨自創造的。如:第一位總統華盛頓祖先在英國、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生在中國

  2.情境體驗,角色扮演

  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以學生為本,給學生自主的空間,體驗的環境和表達展現的舞臺。利用教科書中9.3圖,采取“角色扮演”扮演形式來進行學習,將學生分成四組,每一組分別代表黑人、華人、印第安人和白人,讓同學表演不同人種在美國的生活狀況和內心感受

  3.指導點撥、突破重點難點

  學生閱讀課本圖9.2和美國人口構成和分布數據,判斷美國是不是移民國家,請學生自己對各種資料進行查閱、統計、分析,最后確定不同人種在美國的總數和在美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從而得出結論: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4.課堂辯論、小組合作

  閱讀資料“華人對美國的貢獻”,在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之后,學生的思維受到碰撞、受到啟發,智力得到了互補,也逐步建立起自己是學習主人的主體意識,并讓學生總結出文中提到的華人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課堂小結

  學生談學習感悟,教師適時點評,使學生意識到文化對一個國家各個方面的深遠影響

  六、布置作業

  讓學生完成教科書84頁第一題,并預習下一節,搜集有關美國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等信息資源。

  初中地理第一節《美國》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北美地區的位置與范圍,人口特征。

  (2)了解北美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并理解北美地形對其氣候的影響。

  (3)理解美國農業、工業分布及其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查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2)通過剖析北美地形對其氣候的影響,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通過學生讀圖材料分析美國商品谷物農業和五大湖沿岸工業的區位條件,培養學生利用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二、重點難點

  1、重點:北美地形分布對氣候的影響;美國農業和工業的分布及其區位條件分析。

  2、難點:北美地形分布對氣候的影響。

  三、教學策略及手段

  主要通過講練結合法、表格對比法、合作探究法、案例探究法進行教學

  四、教學準備

  自制PPT、地理圖冊

  五、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1課時

  [導入]“龍卷風襲擊德克薩斯州”導入本課內容:北美地區和美國。

  板塊一北美

  一、北美的位置和范圍

  [讀圖]對比北美和北美洲的'差別,找出北美地區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包含的國家。

  1、經緯度位置:北溫帶為主,北部為寒帶(25oN—85oN,20oW—170oW)

  2、海陸位置:美洲北部

  北起北冰洋,南至墨西哥灣,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

  3、范圍:美國、加拿大、格陵蘭島(丹麥)

  二、北美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1、北美大陸上有哪些山脈、高原、平原?

  2、歸納出北美的地形特點?

  地形特點:東西高,中部低;以山地、平原為主

  2、氣候

  [合作探究]

  (1)、北美東部降水分布有何規律?為什么?

  (2)、北美東部和西部降水分布有何規律?為什么?

  (3)、北美西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分布范圍狹窄,為什么僅局限于沿海地區?

  (4)、冬季,強勁極地冷空氣為什么能長驅直下,直達墨西哥灣?

  初中地理第一節《美國》教案 5

  一、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指出某國家地理位置和領土組成。

  2.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說出某國家的種族和人口特點。

  3.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聯系某國家自然條件特點,簡要分析該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

  4.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某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

  二、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說出美國的地理位置和領土組成。

  2.用資料說出美國種族和人口的特點及原因。

  3.運用地圖、并結合美國的地形、氣候、河湖、人口分布特點,分析美國發展專業化農業的條件。

  4.了解美國工業的分布及其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分析美國農業地區專業化與自然條件的關系,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

  2.運用資料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華人對美國繁榮做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2.通過認識美國人種存在的問題,培養種族平等的觀念。

  三、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美國農業帶(區)的.分布及其與自然條件的關系,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實例。

  2.美國發達的工業現狀,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二)教學難點

  1.根據資料說出美國的種族構成、人口特點及其原因。

  2.運用地圖和資料,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

  四、教學策略

  創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小穎同學參加了暑假夏令營活動,根據老師提供的圖片,大家猜猜她要去的是哪個國家?

  學生:美國。

  教師:小穎就要去美國了,她的心情怎么樣呢?我們來看看小穎的心情日記。

  【小穎第一天日記】

  7月1日晴

  明天就要開始七天的美國夏令營活動了,我的心里還有點緊張呢,我先在地圖上找找美國的位置吧。

  教師:同學們,請你幫助小穎完成上面的內容吧!

  教師:小穎隨夏令營來到了美國,她在美國有哪些見聞呢?我們來看小穎第三天的日記。

  【小穎第三天日記】

  7月3日晴

  今天,我認識了許多新的好朋友,有白皮膚的Alice,有黑皮膚的Eric,還有黃皮膚的陳家明,他會說一點漢語,有時候還會給我做小翻譯呢!不過,美國怎么會有這么多不同的人種呢?他們是怎么來到美國的呢?

  教師:美國人種的構成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說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請大家結合材料來談一談你對美國“民族大熔爐”的看法。

  【材料】華人對美國的貢獻

  【材料】根據圖中的對話,談談你對美國不同人種政策的感想。

  教師:各國移民移入美國后,經過長時期的融合,在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漸趨一致,形成了統一的美利堅民族,因此,人們稱美國是“民族大熔爐”。然而,在美國社會中,卻存在著人種歧視問題。

  教師:小穎在美國又有哪些新的見聞呢?

  【小穎第四天日記】

  7月4日多云

  今天只真的是開心又充實的一天!夏令營的老師帶著我們參觀了美國的農場。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

  農作物的灌溉情況、溫度、濕度、土壤的酸堿度等等都會在電腦上顯示。真的是太先進了!難怪美國許多農產品的出口都是世界第一呢!美國農業還有什么特點呢?今天光忙著采摘草莓了,都忘了去問問老師了。有點后悔啊!要不就自己查查資料吧!

  教師:同學們,我們來看小穎查閱的資料,一起了解美國農業的特點吧。

  教師:閱讀資料和美國農業帶分布圖,總結美國農業的特點是化和化突出。接下來請大家結合教材,對美國農業帶進行辨認,爭當小小農業家。將字母與右側字母所代表的農業帶連線。

  教師:同學們完成得非常好!美國在不同的地區發展了不同的農業。接下來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競爭,結合美國地形圖、人口分布圖、降水量分布圖分析美國不同農業帶形成的原因。

  學生:

  教師:美國現代化的農業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美國的工業又有什么特點呢?

  【小穎第六天日記】

  7月6日晴

  今天我們參觀了哈佛大學,欣賞了一場精彩的籃球比賽。雖然我是一個女生,但是還是很喜歡看籃球比賽的,尤其是NBA。還知道很多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的隊伍,比如休斯敦火箭隊、芝加哥公牛隊、底特律活塞隊等等。不過我有點好奇,這些著名的球隊名字是怎么起的呢?和當地的工業發展有關系嗎?美國工業有什么特點呢?我有點疑惑了?

  教師:有沒有同學知道活塞是用來干什么的?底特律的NBA球隊為什么叫活塞隊?是不是當地有以生產活塞為主的工業部門呢?美國工業有什么特點呢?我們一起來看美國的工業分布圖,思考下面的問題。

  初中地理第一節《美國》教案 6

  [教學目標]

  (一)在圖3-36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三)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美國農業發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基本特點。

  (五)舉例說明美國在工業化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并作簡單分析。

  (六)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展的貢獻。

  (七)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共有3個小標題:“美國的領土”、“高度發達的經濟”、“人口與城市”。分別介紹美國領上的組成情況及地理位置,美國工業、農業及經濟情況和美國人口概況與城市分布。“美國的領土”以圖3-31介紹美國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及周邊所臨海洋和鄰國、主要山脈、河流、湖泊等美國的基本概況。其內容是學習美國的經濟、人口與城市的基礎。

  “高度發達的經濟”主要從農業和工業兩方面介紹美國的經濟,要求學生了解美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工農業情況和生態、環保問題與對策,并引以為戒。

  “人口與城市”介紹美國人口與分布、種族問題和各主要工業城市,城市的分布、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職能無疑是本小節的重點。

  上述三個標題內容由總論到具體方面,形成直線串珠式的邏輯關系,再輔以補充資料,使學生對美國既有整體上的認識,也有具體問題上的了解,構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連同補充材料,本節教材提供了3幅地圖、7幅景觀圖。“美國地形”圖為我們提供了美國所臨大洋和鄰國及主要地形區的位置;“美國農業帶分布”圖反映了美國農業地區專門化的水平;“美國政區和主要城市分布”圖表述了美國的50個州和城市與人口的分布情況。3幅地圖在各自表述各方面的情況的同時,又綜合說明美“國經濟發達方面的原因。景觀圖則分別介紹農業、工業、城市、旅游等方面的主題、。

  3篇閱讀材料分別表述:用“國旗”反映美國領土的擴張、用“工業分布”資料體現該國的工業發展趨勢。通過黃石國家公園、科羅拉多大峽谷等旅游勝地的情況介紹,反映美國的環境保護與優美風景。

  本節教材的活動題設計得較為完美,既有讀圖思考,也有建議、討論,如美國NBA籃球球隊的地域特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提綱(板書)

  一、美國的領土

  1.本土48州、哥倫比亞特區

  2.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二、高度發達的經濟

  1.經濟概況

  工農業總產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對外貿易:輸出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進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2.農業大國

  世界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

  3.工業大國

  傳統工業衰落,新興工業崛起

  4.環境保護問題

  黑色風暴

  三、人口與城市

  1.人口概況與種族問題

  2.主要城市

  華盛頓、紐約、洛杉磯、圣弗朗西斯科、芝加哥、底特律、匹茲堡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出示圖1—31“美洲”圖,取一面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并請回答正確的.學生將星條旗貼到地圖上美國范圍內。

  方案②:本世紀初,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這是發生在哪個國家的事件?

  一、美國的領土

  1、的地理位置,教師強調:美國領土有醒目的兩片:本土和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

  1、看地圖冊上的美國國旗,設問:“誰知道美國國旗圖案含意?”

  2.解釋美國國旗圖案:13道紅白相間條紋代表美國最初獨立時的13個州,藍色星區的50顆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國的50個州。

  3.閱讀圖3-36,學生數一數:在這副圖上,顯示了美國的多少個州,小結說明:除首都華盛頓所在哥倫比亞特區外,只有48個州位于美國本土,還有另外兩顆星代表的2個州在哪里呢?

  4、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上找出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洲,并突出強調,夏威夷洲位于大洋州,所以美國是地跨北美洲和大洋州的

  5、小結美國領土由本土48個州和1個特區、2個海外州構成。

  (過渡)了解了美國的領土組成,那么美國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什么特點呢?

  6、學生討論完成P84活動2、3題,教師結合掛圖,引導學生分析

  7、設問:美國國旗如何從最初的13道條紋變成50顆星星,即如何由13個州擴張成為50個州的呢?結合地圖冊有關地圖講解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并小結: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實際上是殖民侵略的過程

  (過渡)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頭號的資本主義強國,其經濟發展究竟如何呢?

  二、高度發達的經濟

  1、 經濟概況部分

  學生閱讀P86-86文字,思考:美國經濟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可分解為兩個層面:一是國內的工農業總產值,二是對外貿易。三個要點:一是工農業總產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外貿輸出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的國家,三是世界上進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需要說明的是:美國進口工業產品和能源的原因是消費量極大和浪費嚴重以及工業生產需要造成的,而不是本國工業落后、能源缺乏所導致的。如:美國的燃料動力資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能都蘊藏豐富,美國國內年產煤8~9億噸,原油4億噸,天然氣5~6千億立方米,還生產近3萬億度電力,能源總產量占世界首位。但美國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工/4,是世界上能耗最多的國家,能源生產仍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加。

  (過渡)了解了美國經濟的概況,接下來我們具體的學習美國農業、工業發展的特色。

  2、農業大國

  (1)指導學生閱讀圖3-33和活動材料,思考自治州自治州自治州子;據此,你能夠歸納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嗎?

  ( 2)歸納學生觀點,指出: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是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結合教材講述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的含義)

  (3)引導學生閱讀圖3-33,熟悉美國主要農業帶的分布,并設問: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有什么好處呢?(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水、土、光、熱等),有效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過渡)正是因為美國的這種農業模式使之成為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4)設問:美國是世界糧食最大出口國,為什么還要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農產品?

  (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生產地在熱帶;b.美國本土在北溫帶,缺乏大面積的熱帶地區。

  (6)師生共同完成活動P861、2、3題

  引導學生評價美國地理位置和地形,重點關注下列地理事項:a.本上在北溫帶,阿拉斯加州跨北寒帶,夏威夷州跨熱帶;b.多面臨海,沿海地區受海洋影響較大;C.地形以平原為主,耕地面積廣大且水熱配合較好;d.密西西比河干支流與農業灌溉等。

  (過渡)雖然美國農業發達,但不可避免的,美國農業發展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7)學生齊讀P86第一段文字,了解美國農業生產的問題

  第 二 課 時

  3、 工業大國

  (1)學生閱讀P86文字,思考:美國發達的工業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美國發展工業有哪些優勢?

  (2)教師介紹美國工業經濟特點:一方面是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制與開發居世界領先地位。這說明美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最強的國家。教師在介紹時可列舉美國各工業部門的產量及世界排名情況,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3)結合教材介紹美國“夕陽工業”與新興工業的競爭狀態,可出示一些數據或產值對比,讓學生從數字上領悟到:傳統工業逐漸衰落,新興工業蓬勃興起。

  (過渡)美國工業發達,主要的工業區集中在哪里呢?

  (4)學生自行閱讀資料“美國的工業分布”,了解美國的工業分布區及各工業區的主要工業部門,教師結合掛圖講解并分析各工業區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尤其突出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發展條件,從發展歷史、資源、交通、農業等方面進行分析,說明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是傳統工業的集中分布地,出現了地價昂貴、污染嚴重等問題;分析美國南部、西部“陽光地帶”的優勢條件:地價便宜、勞動力充足、環境污染少。美國工業逐漸向南部、西部地區遷移;介紹南部、西部地區新興工業興起的條件:環境、技術、大學和科研機構等。

  三、 人口與城市

  1、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6圖,了解美國居民的組成特點:由不同歷史時期遷人的移民及后裔組成,以歐洲白人移民為主,

  2、結合教材講述美國各色人種在美國的地位,突出美國人種的不平等性

  項目 東北地區 南部地區 西部地區

  面積 25.8 24.8 49.4

  人口 46.9 31.9 21.2

  3、 展示如下資料,得出結論:美國人口分布不均,人口主要集中在東北部和南部地區并分析其原因(從地形、經濟、交通的角度分析)

  城市部分:

  1.在圖3-36上找出美國的重要城市,確定其地理位置。

  2.學生熟悉7個主要城市的資料,注意其城市特點,而后以導游員的身份上臺同學介紹美國的8個主要城市。

  3.評出最佳導游

  4、完成P88活動題

  [小結鞏固]

  學生小結,教師補充

  本節圖表指導:

  l.圖3-31提供的信息:①美國領土的組成;②美國領土瀕臨的海洋和鄰國;③美國的地形及分布;④美國地形與農業的關系;⑤美國地形與人口分布的關系。

  2.圖3-33提供的信息:①美國農業的地區專門化;②美國農業區的空間分布;③美國農業開發與環境關系。

  3、圖3-36提供的信息:①美國50個州和1個特區的分布;②美國的主要城市分布;③美國領土擴張過程;④美國工業的遷移。

  4.景觀圖或配合教材,或配合練習,對相應的具體問題作直觀的闡述。

  課后活動:

  ①結合美國“ 911”恐怖襲擊事件,收集資料后討論:超高層建筑物的利與弊。提示:利——節約用地,城市象征,能集中辦公,聯系方便等等。

  弊——突發事件和災難時逃生困難,垃圾清運困難,上下班高峰人流疏導困難等等。

  ②收集資料,了解華人與華僑對美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也可舉辦小型的相關人物及事跡介紹會,如李政道、楊振寧的事跡介紹等。

  ③結合美國“黑風暴”環境問題,收集資料,探討我國沙塵暴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并寫成小論文。

  ④畫圖比賽。結合歷史資料,自行畫一張美國領土擴張示意圖,用圖例或顏色區別不同時期的領土擴張情況。展覽并評出最優秀地圖。

  ⑤課外收集資料,探討美國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及特點。

  初中地理第一節《美國》教案 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美國的自然地理概況

  2、在美國農業分布圖上說出農業專業化地區的名稱、位置,并能綜合分析每個農業帶的成因。

  能力目標:

  通過“農業地區專業化”的探究,培養學生地理讀圖、析圖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認識美國農業的特點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科學思想。

  教學重點

  美國農業地區生產專業化特點。

  教學難點:

  分析美國農業地區生產專業化原因。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使我們知道了美國是西半球北美地區的一個移民國家。它的領土由本土、阿拉斯加、夏威夷三部分組成,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和種族的勞動人民共同創造了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本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美國的農業生產特點。

  板書:二、農業地區專業化

  [講授新課]

  閱讀: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83閱讀材料“1998年美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其在世界的位次”圖表。

  搶答:

  1、美國的主要農產品中產量居世界第一的有哪些?(玉米、大豆、棉花、牛奶、雞蛋)

  2、美國的'主要農產品中出口量居世界第一的有哪些?(玉米、小麥、大豆、棉花、肉類)

  分析:讓學生確認主要農產品在美國的產量和出口量分別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后明確美國農業在當今世界的地位——世界主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通過閱讀分析統計資料,使學生能夠看懂日常生活中的統計資料。

  設疑:美國為什么能成為世界主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呢?

  觀察:課本P83圖9.6和圖9.7。教師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并描述圖片中的情景。引導學生通過這兩張代表性的圖片總結出美國農業的生產過程都已實現機械化和專業化,是典型的現代農業。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大規模地使用機械化手段和專業生產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增加農作物的產量。通過上述知識的學習,自然而然地讓學生明白為什么美國農產品的產量和出口量高居世界前列。同時意識到美國成為世界農業大國的必然原因——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專業化生產。

  板書:

  1、世界上的農業大國

  2、農業生產實現機械化和專業化

  設問:什么是農業地區專業化?

  讀圖:課本P85圖9.9“美國農業帶的分布”,配合閱讀以下材料,使學生明確什么是農業地區專業化,并記住各農業帶的名稱。

  閱讀材料:農業地區專業化主要是指:美國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個農業區,在每個農業區內,以生產一兩種主要農產品為主。如乳畜帶內擁有全國奶牛的1/3,生產全國牛奶、乳制品的1/2;玉米帶生產的玉米占全國的3/4、大豆的60%,這里利用玉米作飼料,飼養占全國2/3的生豬和1/4的肉用牛。

  板書:3、農業帶的名稱和分布

  提問: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那么美國與農業密切相關的地形、氣候(氣溫、降水)、河流等主要自然要素有何特點呢?

  讀圖:課本P82圖9.5“美國的地形”和P84圖9.8“美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引導學生觀察地圖,分析各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讓學生找出太平洋、大西洋、墨西哥灣,看看它們位于美國本土的哪個方位,說明美國本土的海陸位置——三面臨海,航運便利。

  2、讓學生觀察美國本土位于地球上五帶中的哪一帶?說明本土的緯度位置——處于溫帶,有利于農業生產。然后再看阿拉斯加大部分位于哪一帶?(寒帶)夏威夷位于哪一帶?(熱帶)

  3、讓學生找出落基山脈、大平原、阿巴拉契亞山脈,說明美國地形分布的特點——地形呈南北縱列分布,平原面積廣大,耕地豐富,有利于農業發展。然后讓學生讀圖指出世界最大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初中地理第一節《美國》教案 8

  教學目標:

  1.了解美國的領土構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種族構成復雜

  3.了解美國的地形、氣候及農業生產的特點和主要農作物帶的分布。

  重點:領土構成、民族及種族構成、地形氣候及農業

  難點:地形,氣候及農業生產的特點

  教學過程:

  Ⅰ、自學知識我展示:(5~8分鐘)

  1.美國的半球位置: ,海陸位置: ,領土組成:本土部分、兩個外來洲 、 。因此美國是一個地跨 、 、 兩洲的國家。

  2.美國人口 億,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國的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200多年間移入美國的。經過長期的融合,形成統一的民族。美國人總構成復雜,白種人占 ,黑種人占 。

  3.美國華人、華僑約 萬人,在 、 和 華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

  4.讀圖說出美國地形區主要有哪三個?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國為什么被稱為“農業大國”?

  1.小組討論:外來移民的大量移入,尤其是今年科技移民的移入給美國經濟帶來什么影響?給移出國帶來哪些影響?你如何看人才外流現象?

  2.閱讀第81頁資料,說說華人華僑對美國有哪些貢獻?

  3.小組活動:

  讀第84頁,完成以下問題。

  1.(1)~(5)并說說美國地勢東西方向上的變化有特點?三大地形區各有什么特點?

  2.讀圖說出美國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讀圖完成(1)~(3)

  4.小結:美國有哪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地形、河流、氣候三方面說明)適合發展農業?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有哪些?

  5.拓展:比較美國與日本的農業有何不同?(條件?特點?)結論: 。

  Ⅳ、我能掌握我總結。(10-15分鐘)

  鞏固練習:填充圖美國部分

  檢測反饋:

  1.美國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 、 。美國原有居民是 。

  美國的兩個海外洲是: 、 。

  2.美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3.美國的自然條件有哪些優越性?

  4.美國的農業有什么特點?美國有哪些著名的農業帶?

  5.自繪美國輪廓圖填注臨海、地形區、兩個外來洲、河流、湖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了解美國的工業特點及分布2.認識并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從而樹立科

  教興國的戰略觀念。

  重點:美國工業特點及分布、新技術產業

  難點:美國工業發展的借鑒意義

  教學過程:

  Ⅰ、自學知識我展示:(5~分鐘)

  1.讀圖9.12找出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城市和工業區?

  2.讀圖冊47頁說說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部門?

  3.美國工業的特點:擁有 ,工業產品種類 ,產量 ,技術 ,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4.美國的硅谷在 ,因生產 而出名。

  Ⅱ、明確學習目標(2分鐘)閱讀了解目標

  Ⅲ、合作探究我快樂:(20-25分鐘)

  1.自學內容交流反饋

  2.閱讀材料第86頁說出美國有哪些工業產品居世界第一二位?從中說明美國是當今世界工業最 的國家。

  3.小組討論:為什么美國能成為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4.活動:讀第87頁,完成以下問題。

  (1)閱讀4則資料,說說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促進作用。

  (2)看圖9.11、9.12,總結高新技術產品的種類。

  5.學生討論:中國工業發展的方向是什么?我們應如何借鑒美國工業的發展的經驗?青少年應樹立什么樣的信念?

  鞏固練習:完成填充圖美國工業部分

  自繪美國本土示意圖,要求填注臨海、鄰國、五大湖、主要工業城市等。

  知識拓展:

  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微電子工業、電腦軟件、機器人、通訊設備、計算機輔助設備、光纖技術、超導研究、生物工程、航天技術等

  美國在計算機技術、電子電信、生物工程、化學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術部門居世界首位,在工業機器人、計算機芯片等方面落后于日本。

  目前中國的那些高新技術產業有較大發展?

  初中地理第一節《美國》教案 9

  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北美地區的位置與范圍。

  (2)了解北美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并理解北美地形對其氣候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查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2)通過剖析北美地形對其氣候的影響,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教學重點:北美地形分布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難點:北美地形分布對氣候的.影響。

  學生情況分析,學習任務分析: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知道了如何認識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圖片和數據資料的分析和歸納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分析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有一定的難度,這種因果聯系的教學比空間分布的教學難度更大,需要更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而平行班的學生缺乏的就是這種能力。因此將“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對氣候的影響”確定為本節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小組討論、自主探究、講述總結、鞏固練習

  教學準備、教學媒體運用:

  自制課件,多媒體教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時間分配

  [導入]美國被世界熟悉,不僅因為它是經濟強國,同時也是世界軍事強國,到處充當著世界警察的角色。那么,美國在哪里?它的自然地理環境具有什么特征,今天開始我們就來學習:北美地區和美國。

  一、北美的位置和范圍

  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

  二、自然地理特征(從地形、氣候、水文三方面了解)

  1、地形

  [歸納]通過剖面圖歸納:

  地形特點:東西高,中部低;以山地、平原為主

  北美地形南北縱列,分為三個地形區:西部高山區、中部平原區、東部高原山地區;地勢中間低,東西兩側高;冰川地形廣布。

  (1)西部高山區—高大褶皺山系,山脈與盆地、高原相間

  成因: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在北美大陸西側形成一系列高大的平行山脈,它們構成了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

  特點:①以落基山脈為主,幾條平行并列的南北走向的山脈組成,山脈之間分布有寬廣的盆地和高原。②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由于位于板塊交界地帶,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③這些山脈隆起的年代較晚(中生代),許多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

  (2)中部平原區—平原廣闊縱貫,冰川湖泊眾多

  中部平原北起北冰洋沿岸,南抵墨西哥灣沿岸。面積寬廣,地形平坦,叫做中央大平原。平原西部是地勢較低的大平原;平原北部湖泊眾多,多為第四紀冰川活動的產物;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沖積平原。

  (3)東部高原山地區—古老的高原山地

  在加拿大境內有拉布拉多高原,在美國境內有阿巴拉契亞山脈,東部的高原、山地形成年代早,久經侵蝕,海拔較低,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

  3、氣候

  [歸納]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1)主要特點:北美大部分地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北,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廣大。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夏季降水稍多,適宜農牧業的發展。

  (2)主要類型及分布:本區除溫帶大陸性氣候外,在北冰洋沿岸有寒冷的極地氣候。在太平洋沿岸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受地形的影響,呈帶狀南北延伸,僅分布在沿海地帶。墨西哥灣北部是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西部還有小面積的高山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北美氣候受地形影響明顯,主要表現在氣溫和降水兩方面。

  (1)對降水的影響:①北美西部高大山脈南北縱列,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受高山阻擋,在西側形成地形雨,使太平洋沿岸為多雨的濕潤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②山脈東側水汽主要來自大西洋,東部低緩的山地對大西洋水汽的阻擋作用不明顯,降水由東部沿海(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和溫帶落葉闊葉林氣候)向內陸逐漸減少(溫帶草原氣候、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落基山與海岸山脈之間的高原、盆地,因地形閉塞,降水較少,成為半干旱區(溫帶沙漠氣候)。體現了自然帶的從沿海向內陸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規律。

  (2)對氣溫的影響:中央大平原貫通南北,冬季極地冷氣流可以從北冰洋上空長驅直達墨西哥灣沿岸,導致沿途氣溫急速下降。所以墨西哥灣沿岸仍可受到寒潮的影響。夏季,墨西哥灣的暖濕氣流也可以自由北上,使中部和東部普遍暖熱。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夏季普遍暖熱,使北美地區溫差較大,大陸性特征明顯。

  初中地理第一節《美國》教案 10

  教材分析

  《美國》是七年級地理教科書中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它和第二節《巴西》共同構成了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的教材內容,使學生對西半球兩類不同性質的國家的概況有所了解。本節教材的四個部分都圍繞美國經濟發展展開。本節第一課時分析了美國的人種構成以及美國的農業地區專業化。第二課時則主要認識美國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第二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深入地分析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條件和帶來的問題。

  世界高新技術技術產業基地—這部分內容,突出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高新技術工業在美國工業及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資源消耗大國—在學生了解了美國是世界上經濟大國同時辯證地讓學生看到美國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源消耗大國和環境污染大國。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兩章對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以及東半球的國家和地區的學習后,已經能夠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簡單方法,并且對于世界地圖、區域地圖和統計圖表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所以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讀圖認識美國的工業分布以及美國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情況。

  七年級下半學期,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有所增強,指導學生通過分析閱讀材料和活動中的材料,引導學生認識美國工業的地位和高新技術產業對促進其經濟增長的作用。

  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和對時事的'關心,開展模擬世界氣候峰會的角色扮演活動,激發和組織學生就美國對保護世界資源和環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展開討論。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美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美國工業的分布;

  2. 理解高新技術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3. 認識美國消耗了全球的資源,過度排放污染物;

  4. 進一步培養學生從地圖和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讀圖認識美國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

  2. 通過分析材料認識美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理解高新技術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3. 通過分析統計圖表認識美國是資源消耗大國和廢物排放大國;

  4. 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理解美國對保護世界資源和環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通過了解美國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幫助學生樹立科教興國的思想;

  2. 全面、客觀地認識美國的繁榮和發達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的基礎上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2. 了解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

  3. 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

【初中地理第一節《美國》教案】相關文章:

地理第一節大洲和大洋教案05-05

初二地理第一節的教案05-05

初中地理教案04-14

初中地理備課教案05-01

初中地理教案:地形05-03

初中教學地理教案10-26

第一節概述2課時地理教案05-06

七年級地理《美國》教案05-06

第一冊第一節概述地理教案05-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阳市| 泗洪县| 冷水江市| 丰县| 昭觉县| 临夏县| 都昌县| 湄潭县| 安多县| 临洮县| 萨迦县| 博湖县| 巩留县| 嘉黎县| 通海县| 会理县| 平阳县| 天长市| 绥棱县| 正阳县| 巴林右旗| 天津市| 江安县| 纳雍县| 上饶县| 金坛市| 南木林县| 广平县| 崇信县| 云龙县| 隆回县| 大宁县| 富平县| 温州市| 佛山市| 化德县| 梅河口市| 米泉市| 法库县| 浦县| 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