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囗另类BBWSeⅹHD,av狼论坛,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理论,体育生gv老师浪小辉3p警察

1至20各數的認識教案設計

時間:2024-11-22 18:32:51 飛宇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1至20各數的認識教案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1至20各數的認識教案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至20各數的認識教案設計(精選5篇)

  1至20各數的認識教案設計 1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認識計數單位“十”,知道10個一是1個十,初步感受十進制計數法;學會正確地數出11~20各數,了解這些數的數值,能正確地讀數,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

  2. 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初步學習估計物品的數量,培養初步的數感。

  教學重點

  認識計數單位“十”,能正確地數出11~20各數,并正確地讀數。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計數單位“十”的概念,知道10個一是1個十。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

  課件播放三個小朋友在教室前的對話——甲說:“我們班門前種了6棵大樹。”乙說:“我已經得了9顆五角星啦。”丙說:“我們小組有8個人!

  談話:聽到三個小朋友剛才說什么了嗎?小朋友,你也能像他們一樣用學過的數說一句話嗎?

  學生說到我有幾根小棒時,出示1捆小棒圖,提問:小明也有一些小棒,你知道這些小棒有幾根嗎?

  如果學生知道是10根,則進入下一環節;如果學生不知道這里一捆小棒是10根,則將一捆小棒展開,數一數,強調有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一捆小棒有10根。

  [說明:由“用學過的數說一句話”引入,能有效地激活學生已有的對數的認識,引起學生認數的興趣。同時,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認數水平,使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實際。]

  二、 認識計數單位“十”

  談話:請大家數出10根小棒,捆成1捆。

  反饋:你是怎樣做的?(指名到實物投影前操作:先數出10根小棒,再捆成一捆)

  展開一捆小棒:這里有多少根小棒?(指1根小棒)這是1根小棒,是1個一,(指10根小棒)那么10根小棒是幾個一?(板書:10個一)

  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提問:現在這里有多少小棒?(可能有的學生回答是10根小棒,有的學生回答是1捆小棒)

  談話:10根小棒也就是1捆小棒。(指1捆小棒)像這樣的1捆小棒有10根,也就是1個十。(板書:1個十)請大家想一想,10個一和1個十有什么關系?(板書:10個一是1個十)

  讓學生指著自己的`小棒說一說:幾個一是1個十?

  談話:“十”在生活中的應用可廣泛了。比如,1包鉛筆有10枝,是1個十;一盒鋼筆有10枝,也是1個十……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說明:認識計數單位“十”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的設計,有利于學生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的含義,正確建立計數單位“十”的表象。舉例說明生活中的“十”,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感知,加深對10個一是1個十的理解,而且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 認識11~20各數

  1. 擺一擺,數一數。

  談話:你能擺出12根小棒嗎?怎樣擺能清楚地看出是12根?

  學生擺小棒,教師巡視。

  展示學生的擺法,并交流是怎樣擺的。(板書:12)

  小結:我們擺12根小棒的時候,可以先擺1捆,再擺2根。也就是先擺1個十,再擺2個一,1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12。

  2. 擺一擺,說一說。

  談話:你能擺出11根小棒嗎?

  學生活動后,反饋:你是怎樣擺的?幾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是11?

  談話:你還想像這樣擺出十幾根小棒嗎?自己擺一擺,再和同桌說一說你是怎樣擺的。

  反饋到19時,提問: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是20根)怎樣擺出20根小棒?(學生把旁邊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

  指兩捆小棒,提問:2捆就是幾個十?2個十是多少?(板書:2個十是20)

  [說明:擺一擺、數一數、讀一讀、說一說等活動,既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十幾的組成,又有利于學生感受十幾的大小和順序。讓學生思考“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樣擺出20根小棒”,有利于學生進一步體會十進制計數法,加深對“10個一是1個十”的理解,為以后認識更大的數打下扎實的基礎。]

  四、 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 看圖說一說。

  (1) 出示下圖。(13本書,17粒珠子,20塊積木)

  讓學生數一數、讀一讀,并說一說是怎樣數的。

  (2) 讀出直線上的數。

  讓學生輕聲地讀一讀直線上的數。

  提問:13前面的數是幾?后面的數是幾?15和17中間的一個數是幾?17和20中間是哪兩個數?18這個數是接近20,還是接近10?

  [說明:借助實物圖,讓學生數一數、說一說,有利于突出計數單位“十”,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的實際大小。讓學生讀出直線上的數,并通過交流,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體會數的意義和順序,有效地發展了數感。]

  2. 讀一讀,數一數。

 。1) 17、14、20、12、15、6、16。

 。2) 從6數到16。

  (3) “想想做做”第5題。

  學生按要求練習后,再由同桌合作,一個人說翻到課本哪一頁,另一個人在課本上很快找到相應的頁碼。

  3. 估一估。(“想想做做”第4題)

  課件出示左邊的草莓圖。

 。1) 先不數,估一估一共有幾個草莓?(板書學生估計的數)

  數后一起評價學生的估計。

  怎樣能很快知道有幾個草莓呢?

  (演示把10個草莓圈起來)

 。2) 照樣子在書上先估一估,再數出有多少把雨傘。

  4. 抓一抓,數一數。

  要求:抓一把糖果,估一估有多少顆,再數一數。

  提問:你能一把抓出十幾顆糖果嗎?

  學生操作后反饋,并說一說抓糖果時要注意什么。

  5. “想想做做”第6題。

  在數學書上數出10張紙,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再數出20張紙,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兩次的感覺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6. 連一連。

  用水彩筆把11到20按順序連起來,看會是什么?

  [說明:教師注意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從估計草莓的數量,到估計雨傘的數量;從抓一把糖果,估一估、數一數有多少顆,到一把抓出十幾顆糖果;從數出數學書的10張,捏一捏有多厚,到數出20張再捏一捏有多厚,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不斷地體驗和感受11到20各數的大小,發展了數感。]

  五、 全課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認識了哪些數?學到了哪些本領?還有什么問題?

  1至20各數的認識教案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能正確地數出數量在 1 20 之間的物體的個數,知道這些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 20 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

  2. 使學生初步認識“十位”“個位”,初步了解十進制計數法;能夠正確地、迅速地讀、寫 1 20 各數。

  3.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初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認識 1 20 各數,理解它們的組成,掌握 20 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

  2.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數位的'概念,理解“十位”“個位”的含義,掌握 11 20 各數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操作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1. 情境導入(5 分鐘):播放一段學生們在操場上排隊做早操的視頻,視頻中老師在前面整隊,學生們整齊地站成幾排。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在視頻里看到了多少個小朋友呀?”引導學生嘗試去數。由于人數較多,學生可能會出現數錯或者數亂的情況,這時老師說:“大家數起來是不是有點困難呢?沒關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1 至 20 各數的認識,學完之后大家就能很輕松地數清楚啦!”

  2. 探究新知(20 分鐘):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數量在 1 20 之間的物品圖片,如 1 個蘋果、2 只鴨子、3 朵花等等,讓學生逐一說出圖片中物品的數量,并帶領學生一起數,強化數數的方法。在學生能熟練地數出 1 10 各數后,教師拿出 10 根小棒,用橡皮筋捆成一捆,展示給學生看,說:“這是 10 根小棒,我們把它捆成一捆,這一捆就代表 1 個十!比缓笤倌贸 1 根小棒,問學生:“現在我又拿了 1 根小棒,這 1 根小棒代表 1 個一,那么 1 個十和 1 個一合起來是多少呢?”引導學生回答是 11,并在黑板上寫出數字 11,講解 11 的組成,即 1 個十和 1 個一。接著,依次拿出 12、13……20 根小棒,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這些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教師巡視指導。在學生對 11 20 各數的組成有了一定的認識后,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一個簡單的數位順序表,只有“十位”和“個位”兩欄,向學生介紹:“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個位上的數表示幾個一,十位上的數表示幾個十!比缓笠 13 為例,在數位順序表下面寫出 13,邊寫邊說:“13 里面有 1 個十,就在十位上寫 1;有 3 個一,就在個位上寫 3。”讓學生在練習本上仿照寫出 14、15 等數,教師巡視,糾正學生的寫法。

  3. 鞏固練習(12 分鐘):完成教材上相關的練習題,如數一數、填一填、寫一寫等題目,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同桌之間相互檢查。開展游戲活動:“我說你擺”。老師說出一個 1 20 之間的數,學生用小棒在課桌上擺出這個數,擺好后請一位學生上臺展示,并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擺的,即這個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進行小組競賽:“數字接龍”。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學生依次說出一個 1 20 之間的數,不能重復,說錯或說不出來的小組淘汰,最后剩下的小組獲勝。

  4. 課堂總結(3 分鐘):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讓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 1 20 各數的認識、組成、數位順序以及讀寫方法等重點內容。

  5. 布置作業(課后完成):讓學生回家后數一數家里的物品數量,并用 1 20 各數記錄下來,明天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等活動來認識 1 20 各數,讓學生在實踐中建立數的概念。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指導。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1至20各數的認識教案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能正確地數出數量在 1 20 之間的物體的個數,知道這些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 20 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初步了解十進制計數法。

  2. 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

  3. 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認識 1 20 各數,理解數的組成,掌握 20 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

  2. 教學難點:理解“十進制”計數法,體會數的位值概念。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直觀演示法、操作法、游戲法

  四、教學過程

  1. 情境導入(5 分鐘):播放一段學生們在校園里活動的視頻,視頻中有學生在跳繩、跑步、做游戲等,畫面中出現了很多數量在 1 20 之間的事物,如 12 個跳繩的同學、15 個在操場上跑步的同學、7 個在做游戲的`小組等。引導學生觀察視頻,提問:“同學們,你們在視頻中看到了哪些東西?它們各有多少呢?”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1 20 各數的認識。

  2. 探究新知(20 分鐘):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數量在 1 20 之間的實物圖片,如 1 個蘋果、3 支鉛筆、5 朵花、10 個氣球、15 顆星星等,讓學生逐一觀察圖片,數出圖片中物體的數量,并說出是怎么數的。在學生數到 10 的時候,教師拿出 10 根小棒,用橡皮筋捆成一捆,向學生展示并講解:“這 10 根小棒捆成一捆,我們就說這是 1 個十!比缓笤倌贸 5 根小棒,問學生:“現在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導學生回答:1 個十和 5 個一合起來是 15。接著讓學生用小棒自己擺一擺 11 20 各數,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每個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教師在黑板上寫出 1 20 各數的數位順序表,引導學生觀察并發現規律: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個位上的數表示幾個一,十位上的數表示幾個十。通過提問讓學生思考:為什么 11 是由 1 個十和 1 個一組成,而 20 是由 2 個十組成呢?幫助學生理解位值的概念。

  3. 鞏固練習(12 分鐘):開展“開火車”游戲,教師出示一些 1 20 各數的卡片,讓學生按照順序依次讀出卡片上的數字,并說出這個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完成教材上的相關練習題,如數一數、填一填、比一比等,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鞏固 1 20 各數的認識,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關系。教師在黑板上寫出幾個數,如 13、17、9、20、1,讓學生用“>”或“<”將這些數連接起來,并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比較的。

  4. 課堂總結(3 分鐘):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提問:“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讓學生自由發言,總結 1 20 各數的認識、數的組成、數位順序以及數的大小比較等知識。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和總結,強調重點知識和易錯點,如 1 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是十幾,20 是由 2 個十組成等。

  5. 作業布置(課后完成):讓學生回家后數一數家里的物品數量,并用 1 20 各數記錄下來,明天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完成教材上的課后作業,如練習冊上的相關題目,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和反饋。對于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要通過更多的實例和操作幫助他們掌握知識。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 首先明確教案的基本結構,包括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教學目標從知識技能、能力培養和情感態度方面設定。重難點根據教學內容確定認識各數、理解數組成等方面。教學方法結合多種適合低年級的方式。教學過程依次設計情境導入激發興趣,探究新知通過實物圖片和小棒操作等方式講解知識,鞏固練習用游戲和習題強化,課堂總結回顧要點,作業布置鞏固拓展。教學反思則針對教學過程中的情況進行總結和思考,以便改進教學。

  1至20各數的認識教案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能正確地數出數量在 1 至 20 之間的物體的個數,會讀寫 1 至 20 各數,掌握 20 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初步了解十進制計數法。

  2. 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通過直觀演示、操作實踐等活動,讓學生體會數的產生和發展,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

  3.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數感和初步的數學思維。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認識 1 至 20 各數,理解數的意義,掌握數的讀寫和順序。

  2. 教學難點:建立計數單位“十”的概念,理解 11 20 各數的組成,體會十進制計數法的原理。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操作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1. 情境導入(5 分鐘):播放一段學生們在校園里活動的視頻,視頻中有學生們排隊、跳繩、玩球等場景。引導學生觀察視頻,提出問題:“同學們,在視頻中你們看到了多少個學生在跳繩?多少個球?”從而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1 至 20 各數的認識。

  2. 探究新知(20 分鐘):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數量在 1 至 20 之間的物體圖片,如 1 個蘋果、2 只鴨子、3 朵花等,讓學生逐個數出圖片中物體的數量,并說出相應的數。在學生認識 1 10 各數的基礎上,教師拿出 10 根小棒,用橡皮筋捆成一捆,向學生展示并提問:“這一捆小棒有多少根?它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引導學生理解 10 個一是 1 個十。接著,教師再拿出 1 根小棒,與這一捆小棒放在一起,提問:“現在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應該怎么表示?”讓學生思考并嘗試讀寫 11 這個數,理解 11 是由 1 個十和 1 個一組成的。用同樣的方法,依次教學 12 20 各數,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撥計數器等操作活動,直觀地感受數的組成和順序。例如,教學 15 時,讓學生擺出 15 根小棒,說一說 15 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在計數器上撥出 15,觀察個位和十位上珠子的變化,進一步理解數的含義。在學生認識 1 20 各數后,引導學生觀察直尺上的數,提問:“你發現了什么?”讓學生從左到右讀一讀直尺上的數,體會 20 以內數的順序,知道相鄰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系,如 19 比 20 小 1,15 比 14 大 1 等。

  3. 鞏固練習(12 分鐘):完成教材上相關的練習題,如數一數、寫一寫、填一填等,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開展游戲活動:“數字接龍”。教師說出一個數,如 13,讓學生接著說出后面的數 14、15、16……看誰反應快,說得又對又快。小組活動: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小棒或計數器,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1 20 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然后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匯報展示。

  4. 課堂總結(3 分鐘):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提問:“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認識了哪些數,這些數是怎么組成的,以及 20 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關系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評價,表揚在課堂上表現積極、認真思考、回答問題準確的`學生,鼓勵其他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直觀的操作活動來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如利用小棒、計數器等教具,讓學生在擺一擺、撥一撥的過程中建立數的概念和計數單位“十”的表象。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指導和幫助,讓他們也能跟上教學進度,掌握所學知識。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實際生活情境中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教案從教學目標、重難點、方法、過程和反思幾個方面進行設計。目標明確了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重難點突出了教學的核心內容;方法多樣以適應不同的教學環節;過程包括情境導入激發興趣,探究新知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認識數,鞏固練習強化知識,課堂總結回顧內容;反思則對教學過程進行總結和改進方向的思考,以提高教學效果。

  1至20各數的認識教案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能正確地數出數量在 1 20 之間的物體的個數,知道這些數的組成,掌握 20 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

  2. 使學生初步認識“十位”“個位”,了解進制,能夠正確地讀寫 1 20 各數。

  3. 經歷數數和用數描述簡單生活現象的過程,體會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數感。

  4. 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認識 1 20 各數,理解數的組成和順序。

  掌握 1 20 各數的讀寫方法。

  2. 教學難點

  建立“十位”“個位”的概念,理解十進制計數法。

  體會數的相對大小關系,培養數感。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直觀演示法、操作法、游戲法

  四、教學過程

  1. 情境導入(5 分鐘)

  播放一段孩子們在校園里活動的視頻,視頻中有不同數量的孩子在跳繩、踢毽子、打籃球等。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同學們,在剛才的視頻中,你們看到了哪些活動?能試著數一數每種活動有多少人嗎?”引導學生觀察并嘗試數數,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1 20 各數的認識。

  2. 探究新知(20 分鐘)

  數數活動

  教師拿出一把小棒,展示在學生面前,說:“同學們,現在老師這里有一些小棒,我們一起來數一數有多少根!苯處熞桓桓財,數到 10 根時,用橡皮筋把這 10 根小棒捆成一捆,然后問學生:“這一捆小棒有多少根?它和我們一根一根數的小棒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理解 10 個一是 1 個十。接著,教師繼續數小棒,數到 15 根,問學生:“現在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導學生說出 1 捆小棒是 10 根,再加上另外 5 根就是 15 根。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數出 13 根小棒,并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數的,鞏固 10 個一是 1 個十的概念以及數的組成。

  數序與大小比較

  在黑板上貼出 0 20 的數字卡片,打亂順序。教師說:“同學們,現在老師把這些數字卡片弄亂了,你們能幫老師把它們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好嗎?”請幾位學生到黑板上進行排序,其他學生在座位上觀察并思考。排序完成后,教師引導學生一起觀察這些數字,提問:“你們發現這些數字是按照什么規律排列的嗎?相鄰的兩個數之間有什么關系?”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了解數的順序以及相鄰數之間的大小關系。然后,教師任意指出兩個數字,如 12 和 15,問學生:“哪個數大?哪個數小?你是怎么比較出來的?”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比較數的大小,如數數法、數的組成法等。

  數位的認識

  教師在黑板上寫出數字 11,問學生:“這個數字讀作什么?它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引導學生回答后,教師介紹:“在數字 11 中,左邊的 1 表示 1 個十,它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右邊的 1 表示 1 個一,它所在的位置叫做個位!苯又處熢诤诎迳蠈懗鰯底 16,讓學生說一說 16 的十位和個位上分別是幾,表示什么意思。然后,教師讓學生自己寫出數字 13 和 20,并在小組內說一說這兩個數的數位表示的意義,加深對“十位”“個位”概念的理解。

  數的讀寫

  教師在黑板上寫出 1 20 各數,帶領學生一起讀,讀的時候強調數位的讀法,如 13 讀作“十三”,十位上是 1 就讀“十”,個位上是 3 就讀“三”。然后,教師讓學生自己讀幾遍,同桌之間互相檢查。讀完后,教師說:“同學們,現在老師說數,你們來寫一寫,看看誰寫得又快又好!苯處熣f出幾個數,如 7、14、19 等,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來,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的書寫錯誤,強調數字的書寫規范。

  3. 鞏固練習(12 分鐘)

  完成教材上的相關練習題,如數一數、填一填、比一比等,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及時反饋學生的練習情況,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講解。

  開展“數字接龍”游戲。教師先說出一個數,如 3,然后讓學生按照順序依次說出下一個數,每個學生說一個數,說錯或重復的同學淘汰出局,游戲繼續進行,直到剩下最后一名同學獲勝。通過這個游戲,鞏固學生對 1 20 數序的掌握。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讓每個小組用小棒擺出不同的.數字,然后派一名代表向其他小組展示并介紹擺出的數字是多少,由其他小組的同學進行評價和提問,進一步加深學生對 1 20 各數組成和表示方法的理解。

  4. 課堂總結(3 分鐘)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讓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歸納:“這節課我們認識了 1 20 各數,知道了 10 個一是 1 個十,學會了數的組成、順序、大小比較以及讀寫方法,還認識了‘十位’‘個位’這兩個數位。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多觀察、多思考,發現更多與數學有關的樂趣!

  5. 作業布置(課外)

  讓學生回家后數一數家里的物品數量,并用 1 20 各數記錄下來,明天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

  完成教材上的課后作業,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五、教學資源

  小棒、0 20 數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活動,大部分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 1 20 各數的認識相關知識,但仍有少數學生在數位概念的理解和數的讀寫上存在困難。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對這部分學生的個別指導,設計更多有針對性的練習活動,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要進一步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感,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1至20各數的認識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1至20各數的認識》教學實錄03-10

《11至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05-07

11到20各數的認識教案設計04-27

《11-20各數的認識》教案設計04-30

11到20各數的認識的教案設計04-30

11~20各數的認識04-27

10~20各數的認識05-02

優質教案 11-20各數的認識 信息窗104-25

小學一年級數學11至20各數的認識的教案設計05-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南县| 宁南县| 南安市| 哈尔滨市| 奉化市| 涟源市| 南京市| 礼泉县| 栾川县| 伊宁县| 南通市| 淮南市| 财经| 邢台市| 原平市| 上饶市| 永泰县| 金华市| 临邑县| 大余县| 灵璧县| 射阳县| 左云县| 乐东| 云南省| 潼关县| 成都市| 新源县| 曲阜市| 樟树市| 玉树县| 全州县| 青岛市| 马龙县| 海南省| 海门市| 桂平市| 博湖县| 扶绥县| 岳普湖县| 什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