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發展研究論文
【摘要】認知風格是心理健康素質的重要成分。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開展認知風格調查研究,了解和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特點,并針對不同認知風格采取必要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素質。本研究通過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分層整體取樣,選取1021名在校生,采用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量表*認知風格分量表,進行集體施測。結果顯示: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發展處于較好的水平;維吾爾族與哈薩克族大學生的認知決策傾向于場景決策,而回族大學生更傾向于自我決策;少數民族大學生隨年級的增長,認知決策的發展為先降后升,而認知加工的發展表現為直線上升趨勢;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性別差異顯著,男生傾向于關注整體和抽象的問題,以靈活的行為方式處理和解決問題,比女性更喜歡獨立工作;認知行為維度上,少數民族獨生子女的大學生更偏向于合作型。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
1 引言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情緒狀態、行為表現和人格差異都與其認知風格密切相關,它對心理健康具有明顯的決定作用[1]。心理健康素質是個體在遺傳和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它包含了多種心理品質:如個體的性格、心理活動的動力系統以及個體的認知風格、情緒體驗和調節等等,這些心理品質影響或決定著個體的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并進而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2]。認知風格是心理健康素質的一個重要成分。認知風格是指個體在認知過程中所經常采用的、習慣化的方式是個體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基本信念等的集中體現,是個體在組織和加工信息中所具有的個性化的和一貫的方式(Tennant,1988)。“認知風格之父”美國心理學家威特金(Witkin,1954)提出了場獨立性、場依存性的概念,并通過實驗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貫徹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關鍵。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區,現有53個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等13個民族。2007年底統計數據顯示:新疆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20951900人的60.38%。其中維吾爾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5.92%;漢族占39.61%;哈薩克族占7%;回族占4.44%。對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開展認知風格調查研究,了解和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特點,并針對不同認知風格采取必要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素質,同時為豐富和發展民族心理、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學的依據。本研究采用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研究”課題組編制的具有很好信、效度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量表*認知風格分量表》[3]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認知風格實施測查,并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期系統考察新疆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認知風格,在不同民族、年級、性別、是否獨生子女等影響因素方面的差異,進而探討新疆地區主要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發展的現狀和水平,及其發展變化的特點。
2 方法
2.1 調查對象
對新疆的烏魯木齊、石河子、喀什、昌吉、伊犁等地區的高等院校,進行分層整體取樣,并選取1378名少數民族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回收并篩選有效問卷1021份。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見表1。
2.2 測評工具
本研究采用沃建中、孫慧明等人編制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認知風格分量表》。該量表包含認知決策、認知方法、認知加工、認知行為、認知傾向等5個維度。采取4級評定,其中“完全符合”為4分,“比較符合”為3分,“不太符合”為2分,“完全不符合”為1分。各維度所屬項目之和為維度得分,各維度得分之和的平均數即認知風格總均分。認知決策主要考察個體是傾向于場景決策還是傾向于自我決策,得分越高,越傾向于場景決策,得分越低,越傾向于自我決策;認知方法考察個體解決問題時傾向于靈活還是單一,得分越高,越傾向于靈活,得分越低,越傾向于單一;認知加工是了解個體傾向于整體性加工還是局部性加工,得分越高,越傾向于整體,得分越低,越傾向于局部;認知行為是了解個體解決問題傾向于獨立還是合作,得分越高,越傾向于獨立,得分越低,越傾向于合作;認知傾向是了解個體傾向于冒險還是穩重,得分越高,越傾向于冒險,得分越低,越傾向于穩重。測量工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和效標效度[4],內部一致性系數達到可接受范圍[5]。
2.3 數據處理
問卷收集的數據由SPSS12.0進行統計分析。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調查對象總體結果分析
首先,對認知風格及五個維度,在不同年級、性別、民族、獨生子女等影響因素方面,進行多元方差分析,結果見表2。
結果顯示:在年級因素上,認知策略、認知加工維度均存在主效應;在性別因素上,認知風格總體、認知加工、認知行為維度均存在主效應;在民族因素上,只有認知風格總體存在主效應;在獨生子女因素上,認知方法、認知行為、認知傾向維度上均存在主效應。在年級與性別之間、年級與獨生子女之間、性別與獨生子女之間均無交互作用。在民族和年級之間在認知行為維度上存在交互作用。在民族與獨生子女之間在認知決策維度上存在交互作用。
3.2 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及其各維度間民族、年級差異分析
首先對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及其各維度的數據,在民族和年級因素上的得分做均值和標準差的描述性統計,然后分別在兩因素上進行的單因素方差分析(O-W-ANOVA),結果見表3。
從表3可見,民族因素上,認知決策維度上具有顯著的民族差異。LSD檢驗發現,維吾爾族與哈薩克族的認知決策顯著高于回族;其他維度上,民族間差異均不顯著。
年級因素上顯示: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總體表現為平穩發展趨勢。在認知決策、認知加工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LSD檢驗結果顯示:大三學生在認知決策與認知加工維度上得分均值顯著高于大一和大二的學生,總體發展呈上升趨勢,只是認知決策維度是先降后升,而認知加工維度上表現為直線上升趨勢。
3.3 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及其各維度間性別、獨生子女差異分析
為檢驗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及其各維度在性別和是否獨生子女因素上的主效應和交互作用,分別對這兩因素進行獨立樣本的t值檢驗,結果見表4。
結果顯示:在性別因素上,認知風格總體性別差異顯著,男生認知風格得分顯著高于女生;認知加工、認知行為維度上得分,男生顯著高于女生;在其他維度上,性別差異不顯著。在獨生子女因素上,只有認知行為維度上,呈現出非獨生子女的得分顯著高于獨生子女,其他維度上均沒有顯著差異,認知風格總體上是否獨生子女差異不顯著。
4 討論
認知風格無所謂好壞,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的特點,從而采用適合于不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素質水平。研究結果顯示:認知風格得分均值在2.53,標準差為0.16,與全國的數據常模對照來看[6],處于全國中上等水平,新疆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的發展處于較好的水平。
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在民族因素上,認知決策維度上具有顯著的民族差異。通過進一步檢驗分析,維吾爾族與哈薩克族的認知決策顯著高于回族。認知決策得分越高越偏向于場景決策,分數越低越偏向于自我決策。結果說明回族大學生更傾向于自我型的認知風格,自我型認知風格喜歡創造和提出計劃,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做事,喜歡自己做出決定,不喜歡執行由場景建構好的任務;而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大學生屬于場景型認知風格的個體,場景型喜歡按給定的結構、程序和規則做事情,不是特別喜歡創造;他們很高興去做他人要求他們去做的事情。這些結果與傅金芝等人的云南大學生認知風格的比較研究[7]是一致的。說明不同文化背景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認知風格。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年級因素上結果顯示: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總體表現為平穩發展趨勢。大三學生在認知決策與認知加工維度上得分均值顯著高于大一和大二的學生,總體發展呈上升趨勢,只是認知決策維度是先降后升,而認知加工維度上表現為直線上升趨勢,研究結果與全國數據所表現出來階段性和變化特點基本一致。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少數民族大學生越來越顯示出整體、穩重的和合作的等特點。
通過對認知風格的性別差異探討,進一步證實了在認知風格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8]。在性別角色對認知風格的影響方面有過許多研究。一般認為女性傾向于更加直覺、保守、細致,而男性則傾向于更具分析性、開放性和整體性。這種傳統的性別角色期待制約著認知風格的發展。研究表明,性別角色期待的影響可能在更深的層面上反映了生物性、社會性和文化因素對風格發展的影響[9]。本研究顯示男生在認知風格總分、認知加工、認知行為維度上得分均顯著高于女生。男生傾向于關注整體和抽象的問題,以靈活的行為方式處理和解決問題,比女性更喜歡獨立工作,即傾向于場獨立型的認知風格。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獨生子女因素上的結果說明:非獨生子女屬于獨立型認知風格,表現出以任務導向的,喜歡獨立工作,對人際問題不敏感等特點;而獨生子女的大學生顯示出的以人際導向的合作型認知風格,喜歡與場景一起做事情或在團體中完成工作,對人際問題比較敏感,少數民族獨生子女的大學生更偏向于合作型。總之,通過研究揭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認知風格發展特點,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應當針對個體不同的認知風格,采用適合于不同個體的教育方式。
5 結論
(1)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發展處于較好的水平;
(2)維吾爾族與哈薩克族大學生的認知決策傾向于場景決策,而回族大學生更傾向于自我決策;
(3)少數民族大學生隨年級的增長,認知決策的發展為先降后升,而認知加工的發展表現為直線上升趨勢;
(4)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性別差異顯著,男生傾向于關注整體和抽象的問題,以靈活的行為方式處理和解決問題,比女性更喜歡獨立工作;
(5)認知行為維度上,少數民族獨生子女的大學生更偏向于合作型。
參考文獻
[1] 沃建中,聞莉,周少賢.認知風格理論研究的進展.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4):597~602
[2] 沈德立,馬惠霞.論心理健康素質.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4):567-571
[3] 張大均.論人的心理健康.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1(2):143-146
[4] 沈德立,馬惠霞,白學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的信效度再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4(4):241-245
[5] 陳良,張大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特點.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4):129-132
[6] 康廷虎,陰國恩.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認知風格的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07,5(4):266-271
[7] 傅金芝等人.云南大學生認知風格的比較研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31(4):77-80
[8] 彭賢等人.大學生認知風格的性別差異,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3):299~301
[9] 楊治良,郭力平.認知風格的研究進展,心理科學,2001.24(3):326-329
【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風格發展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認知發展研究趨勢的探討04-30
情緒與認知關系研究發展概況04-29
認知風格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04-30
大學生認知風格的性別差異04-26
發展的認知神經科學--神經科學與認知發展研究的融合點05-01
論文本閱讀認知研究的演變04-26
少數民族音樂發展的現狀調研論文05-02
淺談高職大學生學習風格及學習策略研究論文04-27
民族體育的發展與傳承研究論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