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生物研究性學習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一、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指向
如何針對學生的現狀,改變傳統的接受式學習,開展研究性學習,已成為在生物教學中探索的熱點,盡管不同教師其行動策略及方法各不相同,但其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指向是一定的。即促使學生能“為知識主動探求”,形成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學習方式”,在知識探求中孕育“課題意識”,具有“反思探求精神”,同時能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將其“遷移到更廣闊的學習領域”。
為達到此目標指向,在中學低年級引導學生自主觀察,通過教師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這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感覺、知覺、觀察與觀察力
(一)、感覺------客觀事物的個別特性在人腦中引起的反應,是最簡單的生理過程,是形成各種復雜心理過程的基礎。
(二)、知覺------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在人腦中的反映。
知覺特點
1、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
2、是多種感覺相互聯系和綜合活動的結果
3、受一個人的知識經驗的直接影響
由于一個人的經驗不同知覺到的物體性質是不同的。
(三)、觀察與觀察力
1、觀察—一種特殊形式的知覺。指在事物的自然條件下,為一定的任務所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它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知覺過程,還包括積極的思維過程。故也稱為思維的知覺,觀察包括自然觀察和實驗觀察。
2、觀察力—觀察力與觀察基本上含義一樣,略有不同的是觀察力就是觀察活動的效力.平時我們也將觀察力稱謂“觀察”。觀察是科學的一個永恒主題。科學認識始于觀察。
3、觀察的特征(與知覺區別),觀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主動的感性認識過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1)、觀察的目的性:觀察具有明確目的性,是區分一般感知與觀察的重要特征之一,為達到觀察目的,要確定觀察內容及觀察計劃。
(2)、觀察的條理性:觀察必須全面系統,有條不紊地進行。即使對于短期觀察也同樣需要有條理地去進行觀察。
(3)、觀察的理解性:觀察與知覺區別,除了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思維因素,觀察活動必須有思維的參與,思維的參與提高觀察力的理解性,有了理解性,可以提高我們的觀察效果,其中比較分類、分析和綜合是最基本的思維方法,這些思維方法的參與可以
[1] [2] [3]
【在生物研究性學習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相關文章:
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04-30
設計研究性學習課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05-02
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04-30
培養學生在物理課中的觀察能力04-29
芻議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及其能力培養04-29
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04-30
試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04-29
生物實驗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04-30
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遷移能力的思考04-30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