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計量經濟學模型四個方面的應用論文
1、引言
1. 1國內外計量經濟學的發展。計量經濟學 (Econometrics)一詞最早是在1926年由挪威經濟學家、第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R. Frisch發表的《論純經濟問題》一文中,按照“生物計量學”(biometrics) 一詞的結構提出的。但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被正式確立,其標志一般認為是1930年12月弗瑞希(Frisch) 和丁伯根(J. Tinbergen) 等經濟學家發起的國際計量經濟學會和1933年由它創辦的學術刊物《Econometrica》的正式出版。1980年以來,計量經濟學在我國得到廣泛傳播與飛速發展,經濟學研究的數學化和定量化是經濟學迅速科學化的重要標志,計量經濟學成為一門能夠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學科。
1. 2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步驟。
運用計量經濟學研究經濟問題,一般可分為四個步驟: 確定變量和數學關系式-模型設定; 分析變量間具體的數量關系-參數估計; 檢驗所得結論的可靠性-模型檢驗; 作經濟分析和經濟預測-模型應用。
2、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應用
經過參數估計和模型檢驗,確認為可靠的計量經濟模型才可以用于實際的經濟計量分析。計量經濟模型主要可以用于經濟結構分析、經濟預測、政策評價和檢驗與發展經濟理論等幾個方面。
2. 1結構分析。所謂經濟結構分析,是指用已經估計出參數的模型,對所研究的經濟關系進行定量的考察,以說明經濟變量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也就是說,分析當其他條件不變的時,模型體系中的解釋變量發生一定的變動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程度。
2. 2政策評價。所謂政策評價,是利用計量經濟模型對各種可供選擇的政策方案的實施后果進行模擬測算,從而對各種政策方案作出評價。這種情況下,是把計量經濟模型當作經濟運行的“實驗室”,去模擬所研究的經濟體系,分析整個經濟體系對各種假設的政策條件的反應。計量經濟學模型用于政策評價,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工具-目標法。給定目標變量的預期值,即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通過求解模型,可以得到政策變量值。二是政策模擬。即將各種不同的政策代入模型,計算各自的目標值,然后比較其優劣,決定政策的取舍。三是最優控制方法。將計量經濟學模型與最優化方法結合起來,選擇使得目標最優的政策或政策組合。
2. 3經濟預測。經濟預測是指利用估計了參數的計量經濟模型,由已知的或預先測定的解釋變量,去預測被解釋變量在所觀測的樣本數據外的數據。建立計量經濟模型是試圖從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中尋求變化的規律,然后可以把這種規律用于樣本以外的數據的預測。經濟預測可以是對被解釋變量未來時期的動態預測,也可以是對被解釋變量在不同空間狀況的空間預測。
2. 4驗證理論。檢驗與發展經濟理論是利用計量經濟模型去驗證既有經濟理論或者提出新的理論結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濟理論只有能夠成功地解釋現實,才能為人們所接受。設定的計量經濟模型實際是人們對某種經濟規律的認識,而樣本數據是經濟活動現實的體現。計量經濟學將理論與事實結合起來,提供了一種檢驗經濟理論的方法。如果依據某種理論建立的模型能很好地擬合樣本數據,模型估計檢驗結果與理論相符合,也就驗證了既有理論。
綜上所述,本文簡述了國內外計量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在認識計量經濟學一般性研究步驟的基礎上,介紹了計量經濟學模型,著重對計量經濟學模型四個方面的應用進行了探討分析。其主要結論如下: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應用非常廣泛的學科,能夠用于經濟結構分析、政策模擬、經濟預測和理論檢驗。誠然,計量經濟學模型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出現了預測期限短、精準度不夠、對非平穩發展過程和缺乏規范性行為理論的活動難以預測等情況,但是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在諸多定量分析問題中仍具有較強實用性。
參考文獻:
[1]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龐皓。計量經濟學[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3]杜江,李恒,賈文。計量經濟學及其應用[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計量經濟學模型四個方面的應用論文】相關文章:
氣體擴散數學模型在安全評價方面的應用04-28
計量經濟學論文01-25
均值-方差模型與單指數模型的應用04-28
憶阻模型的推廣及應用04-28
多層線性模型的理論與應用04-29
具有Horton及Dunne機制的徑流模型在VIC模型中的應用05-02
復雜系統布爾網絡模型及應用04-30
極限資源量模型與應用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