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顧頡剛與《當代中國史學》論文
在中國現代史學家中,能像顧頡剛(1893-1980)那樣中外聞名的,沒有幾人。而像顧那樣,以名人專家的身份,高屋建瓴,對其領域的成就得失,加以評論的,似乎更為少見。由此看來,本書實在是彌足珍貴了。俗話說:文品如人品。這表明,兩者之間又有聯系。那么,就讓我們首先從作者談起吧。
民國時期的學界,流傳有這樣一句話:"我的朋友胡適之",用來諧戲那些以認識胡適(1891-1962)為榮、并將他常掛在嘴邊炫耀的學人。這句話一方面顯示胡適名望之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胡適的為人。的確,胡適之交游,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車夫馬弁,在同類學者中,并無幾人可及。但其實,真正能成為胡適朋友的人,也實在沒有想像的那么多。而在他們當中,顧頡剛絕對是很重要的一位。1917年,胡適自美歸國,任教北京大學。雖然在回國以前,他已經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博得一些名聲,但要想在北大立足,并采用新的研究手段與角度,將中國傳統的經學史研究,擴大和轉變為類似西方的哲學史研究,則仍然讓他感到是一種冒險,因此心存不安。胡適的這種不安也十分自然,因為他所面對的,是一批比他小不了幾歲,自幼便受到傳統學問熏陶的學生。在他們當中,顧頡剛是突出的一位。出身蘇州世代書香、其家族曾被康熙譽為"江南第一讀書人家"的顧頡剛,在去北京念書以前,不但已經熟讀了那些所謂的"經書",而且還旁涉各類書籍,并培養了對歷史研究的興趣?尚业氖,胡適的新方法、新態度不久即為顧頡剛所認可,顧還為他在同學中說項:"他雖沒有伯弢(陳伯? |--胡適的前任)先生讀書多,但在裁斷上是足以自立的"。更重要的是,顧還拉了另一位舊學底子厚、而又能"放言高論"的同學傅斯年(1896-1950)去聽胡適的課。由于傅和顧的認可和支持,年輕的教授胡適才在北大站穩了腳跟。
與他的老師胡適相比,顧頡剛雖然沒有"暴得大名",但成名也不可謂不早。他于1920年北大畢業,由胡適介紹入圖書館工作,并協助胡適編書。在工作中,他很快就發現了古史傳說之可疑,因此追根尋底、順藤摸瓜,發現了一連串的問題,由此而發起了"古史辨"的爭論。此時的顧頡剛,才三十左右,但已經全國聞名了。與他相比,早年北大的學生領袖傅斯年、羅家倫(1897-1969)等人,尚在海外輾轉留學。他們雖然比顧年輕幾歲,但耳聞顧頡剛的成就,傅斯年也由衷地贊嘆道:"頡剛是在史學上稱王了!"。傅斯年1926年底回國以后,創辦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古史研究上急起直追,也有一番輝煌的作為。而當年向胡適鄭重推薦顧頡剛的羅家倫,在回國之際,則寫信給顧頡剛,希求后者的幫助,謀求教職。1可見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顧頡剛的地位有了迅速的轉變,從一位年輕的學生,成為了國際知名的學者。他的那些在海外游學的同學,未免感嘆:"士別三日,則當刮目相看"。用傅斯年的話來說就是:"幾年不見頡剛,不料成就到這么大"!2的確,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顧頡剛名聲非但蜚聲國內,而且已經遠播海外。美國漢學家恒慕義(ArthurW.Hummel)在《美國歷史評論》上撰文? ?檣芄蓑「鍘⒑?使賾詮攀返奶致郟??壓蓑「盞摹豆攀繁妗返諞徊嶙孕潁?氤閃擻⑽某靄媯?馕?兌桓鮒泄??費Ъ業淖源?罰?踩話壓蓑「帳游?筆敝泄?費Ы緄拇?懟?恒慕義的作法,也為后來的學者所認可。1971年,美國史學家施耐德(Laurence A. Schneider)出版了中外學術界第一本有關顧頡剛學術生涯的專著,題為《顧頡剛與中國的新史學》,把顧頡剛視為中國現代史學的代表人物。4施耐德愿意為一位當時還在世的中國學者立傳,這在美國的學術界,也屬少見,由此可見顧頡剛的名聲與威望。而在國內,雖然顧頡剛的名字,稱得上是家喻戶曉,但真正對他的學術加以研究的,則要在他過世多年以后。這里的原因,與顧頡剛本人晚年的遭遇,有所聯系,這在顧頡剛女兒顧潮寫的《歷劫終教志不灰:我的父親顧頡剛》的后半部分,有比較清楚的描述,此不贅言。中文學術界對顧頡剛以及"古史辨"加以專題研究的,始在1980年代末,如劉起釪的《顧頡剛學述》、王泛森的《古史辨運動的興起》等好幾種。德國漢學家吳素樂(Ursula Richter)于1992年亦出版了《疑古:作為新文化運動結果的古史辨與顧頡剛》,再度證明顧頡剛之國際名望。5
1.坦誠相見、文如其人
[1] [2] [3] [4] [5] [6]
【顧頡剛與《當代中國史學》論文】相關文章:
顧頡剛04-29
頡曲(頡曲)04-29
剛與柔的議論文11-22
當代中國豫劇的兩個冷思考論文04-30
淺論當代中國大片的構成因素論文04-30
關于當代中國畫情境下的80后論文04-30
當代中國流行歌曲的詩意化特征論文04-30
顧況04-29
顧冠群04-29
當代中國實踐哲學視界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