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態文學與人的精神生態征象
[摘 要]當代生態文學已經成為一種自主性、社會參與性、地方性及對文化根脈的挖掘性非常強的文學活動狀態。精神生態是自然生態的延伸或派生論域,由自然生態到社會生態再到精神生態的演化呈現出人的生命有機化過程。生態文學與精神生態的互動,基于人的存在的整體性、有機性而合理展示文學體驗的精神品質。生態文學需要展示人的生命活動有機性,不僅將人的活動及藝術體驗對象放置在人的存在的多重生態關系中,著力闡釋及評價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而且致力于促合精神生態運行的有機性,在激情涌動中促成人的生存的生態健康。
[關鍵詞]生態文學;精神生態;生態體驗性;有機性;健康性
當代生態文學起因于問題意識,緣發于地球人對所處生態境域變異、環境狀況不佳、肌體及精神“綠色”生存面臨挑戰而產生的深度憂慮;對何以掌控生存與發展的永續性,開發與保護(包括文化資源和遺產)的協調性,現實與未來的一致性等問題而并生的精神焦灼;對如何能夠生態有機性地矯正人們背棄“萬物一體”的態度及占用資源的不擇手段,祈望“詩意棲居”的精神向往。當生態文學不斷凸顯對造成生態問題及環境危機的人類活動方式的深度反思,并旨在表達一種對人的生命有機性存在及和諧生存的精神召喚時,它業已成為一種自主性、社會參與性、地方性及對文化根脈的挖掘性非常強的文學活動狀態,其所合奏的人的精神存在同樣是生態的、有機的及平衡態的。
查字典范文網[unjs.COM]
一、生態文學與人的精神生態合理性
生態文學之所以有極強的社會參與意識、問題意識和批判意識,主要在于文學體驗的精神品質。生態文學的精神性征,不可能不凝視人的有機性存在,不可能不關注人的生存,不可能不致力于提升人的生存質量,不可能不去推高人們對理想的追思及境界性生存體驗的向往,繼而體現這種精神體驗的合理性。
我們將生態文學與精神生態進行同體審視及把握的原因在于:其一,生態文學活動理應凸顯人的生存結構中生態體驗的本真性;其二,生態文學活動中精神生態運演的特殊性,對人的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存在結構的影響更加明顯,更加期望文學體驗境域中的生態整體性、有機性;其三,文學活動的精神生態機理必由感性(包括自然物)生命支持,而被精神體驗化、情感化,并審美化了。生態文學的逆向性、警示性及批判性所指,不僅限于針對某個生命個體、某種需求及欲望、對人的活動的某種現象,更針對人的生存整體,針對人類生成過程及其長期恪守的中心主義觀念。事實上,生態整體之所以有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是基于有機過程性存在,是生命有機性之間的多樣、多重及多向度的關聯存在。
人作為生命有機性的活動體,并不限于肌體性的有機存在,更在于生命活動著的肌體/身體為基礎的自然、社會、精神及文化的有機存在,也就是說,人的生命有機性是整體、系統、綜合且復雜的有機性存在。在筆者看來,人的生命精神實際上就是對這種有機性存在的活化、闡釋及情意化,是對其智慧性結晶及文化的沉淀與延續。文學不僅有機、情意與審美地表達人的有機存在及生命體驗方式,而且當文學與生態、精神與生態結緣,其文學對生命精神的彰顯,其審美體驗性及表達既要凸顯人的有機過程性運演狀況,更會將文學作為人的精神活動方式的表達策略來應對人的生態有機性存在。生態文學理應在這種意義上被植生、闡發及歸類,并充蘊人的精神生態。但生態文學并非一種特立獨行的文學樣態,在其情理交融、話語表達、構建策略及意義指向方面,文學性及審美性仍然是其基本的體驗方式,仍然是人的一種精神融通、事理傳達、觀念互通及交往活動方式。
鑒于當代處于初創時期的生態文學更多地是將生態和諧性祈望與非和諧的現實矛盾相交織,并直視人的生存與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因而往往會以動物書寫、寓言敘事、危情表達、境遇陳述及創制地域模式等方式,將批判、警示及人類生存困境、精神困惑所造成的精神生態的非平衡態融入文學敘事及審美體驗中,往往以問題性審美、批判性審美乃至愛意性審美、向往性審美展示其審美價值。如陳應松的神農架系列小說中所創制的“神農架”,既是一種自然生態境域,也是作家本人的生存境域、生命體驗境域,也形成其文學敘事的場域。他的《豹子最后的舞蹈》便是以動物敘事的寓言方式來象征,以此表達一種“義憤”、反思及批判,似乎也在通過破解“最后”悖論而沉淀其審美價值。
二、生態文學與人的精神生態包容性
生態文學與精神生態的包容性基于人的整體性、有機性存在。人的精神活動的生態性,一方面得自于人的自然軀體活動的有機性,由個體存在的多樣性組合而推進社會活動的平衡性、有機性,進而提升至精神活動的有機性;另一方面在于精神體驗對人的社會活動、自然軀體活動的反饋性及引領性,進而顯示精神生態的整體、有機性的調節與掌控,并能呈現一種“精神圈”的效應。生態文學與精神生態于其中不僅能夠調節系統化、整體化的精神場或精神圈,而且形成復雜的包容性結構。
文學活動的“精神圈”效應具有包容性。其一,將人的自然感性的生命體驗不斷推演至人的整體活動狀態。其二,文學的精神體驗性既不孤立,也非虛幻,而由自然、社會到人的精神存在的有機性合成。它既是包容的、合成性的,也是結構性的、層次性的,能夠顯化人的活動“圈”的整體存在。其三,所包容的人的生命活動的整體性、有機性,使得文學的精神性得到潤化、調節,并平衡人的自然、社會及自身整體有機的生命體驗,進而趨于生態化,同時也使文學的精神特性本身顯示出生態化的特點。生態文學不僅全面體現文學活動特性,并以這種整體性、有機性狀態顯化精神生態,通過引發人的活動的生態化體驗,而凸顯人的活動對自然、社會及自身的有機狀態所產生的正反作用。從詞語結構講,精神生態是自然生態的借用、延伸及對應。從生態本來狀況講,精神生態不僅基于自然生態的基礎性,體現生態平衡性、調節性、有機性等關系性的特點,而且通過人的精神體驗的內在調控作用,助推人與自然的生態有機關系。就生態理論研究層面講,精神生態作為自然生態的延伸或派生論域,印記著從自然生態到社會生態再到精神生態的演化及互構過程,既體認自然人化過程,更闡釋人的生命有機化過程。人的生命有機化不是只限于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而是人的整體性存在(自然、社會、精神及自我,包括個體之間的關系),是在人的精神活動的調節及導引下人的生命活動全體總動員。生態存在之根在于生命活動的關系性狀況,不論是自然生物及人的生命活動(人也是自然物),還是人與自然生物之間的關系狀態,其生命活動的有機性都基于物質、能量、信息轉換及交換形成的“生態圈”。
? 美國生態學家巴里?康芒納于20世紀70年代論述過“生態圈”問題。1990年,他在《與地球和平共處》中,進一步分析了生態圈與技術圈的沖突所導致的環境危機問題?得⒓{說:“由于人們生活在生態圈和技術圈這兩個世界里,因而便深受這兩個圈子爭斗之苦。我們所說的‘環境危機’――即涵蓋地區性毒品垃圾場和地球不斷變暖等眾多尚未解決的嚴重難題――是生態圈中保守的周期性循環的自我和諧的過程與技術圈中創新的線性的但與生態環境不和諧的過程兩者之間因極不相容而爭斗的產物。”①法國哲學家德日進在20世紀20年代也從神學的超驗性角度研究過“精神圈”問題,他說:“在精神圈的透視里,時間和空間都真的人性化了――或者應該說是超人性化了!雹诜▏鴮W者埃德加?莫蘭從科學哲學角度將精神圈比作“大氣層”,認為“精神圈”是包羅萬象的結構體,并且將其奉為“觀念的生命”。他說:“精神圈存在于一切觀點、一切觀念中,存在于人類每個主體與外部世界、與人類其他主體以及與主體本身的交往中”,“精神圈像一個準確意義上的人類―社會大氣層一樣包裹著我們。正如植物制造出了大氣層的氧氣,氧氣對地球的生命從此不可少一樣,人類文化也生產出了象征、觀念、神話,它們變得對我們的社會生活必不可少。象征、觀念、神話創造了一個供我們精神居住的宇宙”③。莫蘭還將精神圈放在“生態自組織系統”中考察,并連接人類―社會所形成的心理圈、社會圈和精神圈三位一體的復合體。這種復合性結構,其錯綜交織的存在狀態,必然使之對文學活動的作用也呈現復合性。
國內較早進行精神生態研究的魯樞元教授曾劃分了自然、社會、精神三重生態結構,這種“三分法”為近年來的生態問題研究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思路,也使人們對精神體驗狀況的分析研究有了一個邏輯脈絡。魯樞元也在國內較早論及“精神圈”問題,他說:“生態學家們喜歡用‘多層同心圓’的系統模式描摹地球上的生態景觀,認為在這個獨一無二、美麗奇妙的天體上是可以劃分出許多層‘圈’的!逼渲校小拔锢砣Α薄吧锶Α薄翱茖W圈”及“社會圈”,“也許,在地球之上,在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的上空,還懸浮著一個‘圈’,一個以人的信念、信仰、理想、想象、反思、感悟、追求、憧憬為內涵的‘圈’,該是地球的‘精神圈’!雹苓@里,他合理、準確地將這種“圈”既作為一種結構性存在,又視為地球圈的一個層面,也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高層次的“圈”。魯樞元在《生態文藝學》一書中明確指出:“這是一門研究作為精神性存在主體(主要是人)與其生存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它一方面關涉到精神主體的健康成長,一方面還關涉到一個生態系統在精神變量協調下的平衡、穩定和演進!雹荼M管這是將精神生態比作“愛情在男女世界中的位置”來界定“精神生態學”,但卻已經凸顯出精神生態的基本特性及關聯性。
我們還應通過考察精神生態的復雜性結構,通過關注主體內在的精神生態機制,及其與自然生態、社會生態之間建立內在聯系等問題,來認識人的活動之生態反饋機制的必然性及有機性。生態文學理應通過體認這種有機性而堅實文學的精神特性及必要的責任性,啟悟人們如何合理變更現有的生存方式而
【生態文學與人的精神生態征象】相關文章:
內在的生態美與人的自然經驗04-30
生態文明與人的全面發展04-26
簡論生態休閑與人的全面發展04-30
論生態文明與人的全面發展04-28
生態文學的新空間--《莫多克》04-27
英美文學教學與生態意識的培養-兼論英美文學教學中生態批評的引入04-28
道家思維中的生態倫理精神關懷05-02
美學生態人與新浪漫精神04-28
生態文學--比較文學研究新天地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