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新課程理念下高校公共體育課的創新性分析論文
論文摘要: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是按照一定體育教學思想設計,具有相應結構和功能。為真正落實《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精神,結合本校實際,對教學指導思想、教學內容和學習評價等要素進行了實踐性研究和探討。
論文關鍵詞:高校體育 教學改革 公共體育
2002年8月,教育部正式頒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當前,貫徹落實《綱要》精神成為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任務。針對《綱要》提及的傳統大綱中的內容范圍、時數分配、考試項目,、評分標準等均不作規定,給教師在教學中留下了極大的自由發揮空間。
1 教學目標的創新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目標定位為:以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心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從體育運動的意識、興趣、習慣和能力等方面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而《綱要》在強調以上內容的同時,突出了通過接受體育教育實現學生的“身、心、社”全面健康發展,反映了體育教育以人為本、以育人為宗旨的根本思想。在課程目標定位時強調了層次劃分,將課程目標確定為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反映了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照顧。高校體育應該是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接軌點,大學應該是應用和實踐的場所。在這個時期,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運動技術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傳授體育健康知識,培養良好的體育態度和習慣,懂得如何評價自身體質與體育鍛煉的效果。從體育課程的特點出發、結合我院教師教育的特點、通過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的培養,增強其抗挫折的勇氣和能力。課程目標的創新和改革,反映了時代的需求、社會的需要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對《綱要》的分析可以看出《綱要》對公共體育課的目標無論是在表達方式,還是在表述的內容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表現出鮮明的創新性特點。
體育教學目標是嚴格地按照運動技能的固有要素特征和運動技能形成的一般性規律進行教與學的程序設計,把教師活動和教學課程進行確定性的假設和規范,會造成教師無針對性地講解、示范,學生則被動地模仿。在課堂中自動地固定了角色對號人座。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不僅是設計學生如何通過有效的學習掌握技能,鍛煉身體。更重要的是設計出有效的課堂學習與交流。讓學生在整體與部分、整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中選擇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使學生能夠真正的深人到體育的學習和鍛煉中來。在新的教學課標中,教師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關心“如何學”的間題,而且應該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必須對給出的教學內容不斷的進行改革和選擇。學生對教師給出的學習內容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選擇。這樣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及學生學習的內容、南北地理位置差異進行認真的分析,做出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案和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改掉以往的那種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間題。新的《剛要》的教學目標是培學生主動獲取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并運用知識、技能去解決問題進行獨立創造的能力,是實現終身體育的重要途徑。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包括主動進行體育活動、體育欣賞等。在教學中要求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給學生足夠的自由活動時間,使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體育天賦,以達到科學鍛煉身體的目的。
2 課程結構的創新
課程內容是反映教學目標實施的具體計劃,改革與發展是我國歷次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為實現體育課程目標,《綱要》強調指出,應使體育課堂教學與課外、校外的體育活動有機結合,學校與社會緊密聯系。根據我院師范學校的性質、結合培養未來教師為出發點,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把課外體育鍛煉、校外活動、運動訓練等內容納人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我們在教學中一改以往的教學模式,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轉變。在低年級中開展普修課,如足球、籃球、排球、武術、健美操、田徑等,通過這些項目的學習,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在高年級中開展選修課,如乒乓球、網球、貽拳道、輪滑、游泳、羽毛球、交誼舞等項目。按照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和學生的需求傾向開設不同的學習課程。以上課程的設置是根據師范院校學生的教學特點,結合“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以及師范學校高年級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少,身體質量下降趨勢的事實而進行的教學創新。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能力的角度來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普修課和選修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興趣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體育教學模式是以終身體育、全面育人為指導思想,建立以健康教育、身心協調發展為中心,成為注意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發展學生的愛好特長、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課程體系。
3 課程資源的創新
根據《綱要》的精神,充分利用學,F有體育資源,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多方籌措資金,改善體育環境。特別是近幾年來,根據我院的實際情況,新增建了體育館、塑膠田徑場和游泳池。補充與創建了學生比較喜愛的運動設施,擴大體育活動場所的面積,開辟高校體育消費市場,提高學校場館的使用率。部分體育場館實行體育活動有償化,以滿足課程改革的需要,解決了體育場面積不足的間題。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和節假日,開展了社區體育、體育夏(冬)令營、體育節、郊游等體育活動,開發課外體育資源,充分利用空氣、陽光、水、江、河、湖、海、沙灘、田野、森林、山地、草原等環境資源,充分利用校內外體育場館設施,實現了體育課程評價的創新。
學校體育評價是根據學校體育目標,建立科學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系統的信息收集和定性、定量的分析,對學校體育的各項工作進行判斷。其目的在于為實現學校體育改革的目標和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如:評價時重結果輕過程,評價的內容和方式單一;評價的主體單一;對評價主體倡導性不夠。這種評價模式與新的課程改革極不相適應,因此體育的評價應從結合過程兩個方面給以確定,不僅要重視學生的體能和技能提高的幅度,而且要注意學生的體育態度、體育意識、體育行為等。一個良好的結果來自良好的過程,評價從過程人手,自然會有效地促進理想結果的產生。發展體育課程評價,應該建立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清楚的看出,《綱要》中對教師的評價不僅要注重量的評價,即教師所完成的教學工作量,而且更應該注重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不僅要看教師的敬業精神,而且要看教師的業務能力,尤其是師范學校的教師,對教師的評價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層次也較多,既要進行多方面橫向比較,也要進行發展性縱向比較;既要進行自我評價,又要進行他人評價。對師范學校體育教師的評價是調動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創新教學的有利手段。
《綱要》的實施,必然引發體育教師教育觀念的根本轉變,從而實現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
《綱要》在給予教師和學生極大的自由度的同時,也把如何實際操作的問題留給了教師。只有全面認真學習、深人領會《綱要》的精神,實事求是地貫徹課程改革的基本觀念,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才能把“健康第一”的目標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
【對新課程理念下高校公共體育課的創新性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新課程理念下音樂教學的創新論文05-02
高校體育課程的高效性研究論文04-27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方法新探的論文04-27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體育課教學改革芻議04-28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04-30
高校公共體育合作式教學模式分析論文04-27
新課程理念下創新教學設計-小學作文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