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基于教育學視域下探討當代傳統保健體育的傳承與發展路徑教育學論
摘要:本文從教育學視角探討我國新時期傳統保健體育傳承與發展之道。本文首先對傳統保健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并總結發展現狀面臨的窘迫。本文認為, 傳統保健體育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中應貫徹以教育為主線, 強化以文化戰略意識為先導, 以人為本, 注重地域性特色等理念。基于上述理念, 在教育學視域下提出當代傳統保健體育的傳承與發展路徑選擇, 主要從完善教育體系入手, 實現大眾教育, 規范相關內容, 突出地域性特點, 依附教育制度, 優化教學模式, 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才教育培養模式, 重新定位傳統保健體育的教學認知目標等幾個方面進行。
關鍵詞:教育學; 傳統保健體育; 傳承; 發展;
傳統保健體育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與斗爭實踐中逐步積累起來的一項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遺產, 其歷史可追溯至蠻荒時期, 是數千年生產、生活中與疾病作斗爭的強身健體的經驗總結, 其主要是通過調整姿勢、鍛煉呼吸及心理暗示, 進行強身健體, 并誘發出人體內在潛能, 達到防治疾病、益智身心、延年益壽之效[1],F今在我國中醫藥院校所采用的體育教學, 是經過30多年教學改革后, 逐步形成的較為完善的具有傳統及中醫藥特色的保健體育課程[2]。在中國文化的數千年流變中, 儒、佛、道的基本精神早已泛化溶解為無所不在的人文經驗和思想習慣, 它已精密地編織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形態和語言形態中[3]。傳統保健體育是以肢體語言闡釋著儒佛道文化, 通過身體力行的方式體驗儒佛道各家之理[4]。傳統保健體育是中華民族精神“全息影像”, 其主張我國千年來百家之主張, 傳承著千年來百家道義之精華, 是我國體育傳承至今的無價瑰寶。
如今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 文化全球化已成為必然, 西方文化以其強勢的滲透力不斷沖擊著我國傳統文化, 新時代年輕人更加崇尚西方體育力量和競技類運動, 而對我國傳統體育失去了應有的“文化記憶”, 致使現今我國傳統體育保健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傳承。為使傳統保健體育能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本文基于教育學視角探討我國新時期傳統保健體育發展之道。
1 傳統保健體育傳承中的問題管窺
1.1 封建保守意識
傳統保健體育是基于中國封建文化中家族制度所建立的, 有著濃厚的文化倫理特色, 其深受傳統文化及封建觀念的制約。我國主要以農耕經濟為主, 極其注重血緣的傳承, 在傳統自給自足的經濟環境下, 傳統保健體育也以家族的形式世代流傳, 因血緣限制及思維方式的固化, 使得各家體育無法相互發展, 只能在不斷自我實踐的過程中發揮出各家之所長。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 其弊端也日益明顯, 若家族無后或后人不愿繼續學習, 會出現湮滅以至消亡的風險, 使得經典保健之法失傳于世。我國古代交通發展滯后, 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使得人們無需去往其他的地方即可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社交范圍的狹小及封閉狹隘的思想, 均嚴重限制了傳統體育的發展。
1.2 封建迷信色彩
我國傳統保健體育還帶有濃濃的封建迷信色彩, 主要表現在其不正常的尊祖師之習俗。因傳統教育理念的落后, 主要以宗教教育為主, 佛教、道教的觀點深入人心, 隨著長期傳承的不斷深入, 人們對傳統保健體育的認知仍停留在神鬼一說之上;又在封建統治者為維持自身統治, 對強身健體之法杜撰出一系列神話故事, 使得人們口口相傳。在封建統治者刻意教導之下, 人們對先人所創之藝出現一種盲目的崇拜, 伴隨著好奇及畏懼, 使得本應通過自然樸素傳承的傳統體育文化, 出現了許多行話隱語。伴隨著利益及權利的驅使, 傳統的尊師重道之習俗慢慢演變成禁忌和祭祀之儀式。時間不斷推移, 傳統體育形成了越來越多不可跨越的界限, 使其無法廣為流傳, 自身守舊及無法突破的局限, 嚴重制約了我國傳統保健體育的持續發展, 減少了文化交流, 禁錮人們的思維, 限制人們的行為。
1.3 重實戰、輕現代功用
傳統保健體育套路一般簡單、樸實, 花法較少, 實用價值高, 所用器械與競技武術相比, 顯得大而笨重[5]。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不斷轉變, 我國傳統保健體育的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從過去自衛、斗爭及軍事防御中脫離出來, 不再停留于因生存而搏斗, 逐步發展為現在我們所使用的健身、修養性項目, 主要注重鍛煉身體之功效。民間傳統保健體育重實戰、輕現代功用, 使傳統保健體育的路子越走越窄。
2 傳統保健體育發展的現實窘境
2.1 社會環境變遷
在我國傳統保健體育的發展過程中, 其面臨的首要挑戰要屬社會生活環境變遷, 隨著社會的不斷更替, 人文環境不斷遺失與重整, 使傳統保健體育失去了其應有的成長環境, 使其傳承與發展均止步不前。自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隨著國門的逐漸打開, 各國文化的不斷涌入, 我國原有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而農村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 農村人口也改變了原有的結構, 其對傳承及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日漸下降。許多傳統保健體育項目也隨著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變化而逐漸削弱, 隨老一輩藝人的逝去而藝亡人絕, 使傳統保健體育走向沒落。
2.2 大眾對傳統保健體育認知偏差
傳統保健體育在現今大眾認知中是一種通過練習傳統保健傳承的體育鍛煉, 使其運動及體育精神被逐漸磨滅, 傳統保健體育曾經的光輝已被掩蓋, 只剩下徒有其表的武術套路形式。西方競技體育不斷融入現代生活之中, 導致傳統保健體育多在老一輩中流傳, 使青年人出現認知上的偏差, 認為傳統保健體育是屬于老年人的活動。因為認知上的偏差, 使得傳統保健體育的概念逐漸被模糊, 而現代影視產業因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日益發達, 傳統保健體育在諸多武俠影視作品中被無限夸大, 大眾道聽途說而未深入了解, 使得我國傳統保健體育成為娛樂工具, 已然喪失了其原有的意義[6]。
3 教育學視域下傳統保健體育傳承的理念
我們不能孤立地理解傳統保健體育, 要依據傳統保健體育自身的文化教育和社會價值來研究它, 這是教育學一個新的切入點。教育學研究過程, 主要是將我國傳統保健體育放在現代教育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動態的分析, 使在教育學視角下的傳統保健體育能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在良好的人文環境下得到更廣泛的傳播。畢竟, 傳統保健體育的傳承主要是人。基于教育學視角, 傳統保健體育傳承與發展應體現以下幾種理念:
3.1 以教育為主線
傳統保健體育傳承與發展的核心是人與文化的傳承, 對于傳統保健體育而言, 所有的傳承與發展都是通過社會群體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身體活動符號而獲得, 并不是通過先天遺傳世代相傳, 因此, 在后現代化社會背景下, 要實現傳統保健體育人與人之間、代與代之間相互傳承發展, 就必須依賴于有效的教育系統來創造良好的人文社會環境。人類學家們把這種傳遞文化的教育活動過程也稱之為“濡化”, 人類正是在這種“濡化”中得以生存、發展[7]。以教育為主線, 一方面凸現了教育為傳統保健體育的傳承與發展創造的優良環境;另一方面, 還要求從傳統保健體育自身出發, 以教育為目的挖掘其所蘊涵的深層價值, 從而有利于傳播傳統文化, 保留古人思想, 予以適當的加工整理, 凸顯傳統保健體育育人的深層一面。
3.2 強化文化戰略意識為先導
傳統保健從出現流傳至今, 不僅依托于中國傳統文化, 還依賴于本身魅力所孕育出的蓬勃生機。傳統保健體育以一種獨特的運動形式存在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 在訓練的過程中深切體會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是東方文化之經典, 其完美的融合了東方哲學在整體觀點下的辯證思考, 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8]。隨著時代的進步, 現代文化已經不再拘泥于單一的文化形式, 而傳統保健體育也不再是唯一的選擇, 空手道、跆拳道、劍道等項目因其具有較強的競技體育精神, 和簡單易學的形式受到青少年人群追捧, 其中跆拳道的流傳最為廣泛, 在短短幾年間就已風靡中國各大城市。跆拳道進入我國以后, 因其類似于我國傳統保健體育的觀點而被廣為接受, 在北京一家跆拳道館甚至打出“練跆拳道, 體驗中國武術精神”這樣的招牌[9], 這不得不引起深思和重視, 跆拳道真的是我國的傳統保健體育嗎?在諸多原因之下, 我國傳統保健體育現狀堪憂, 長此以往我們丟失的不僅僅是一種體育運動, 更是我們千年流傳的“國粹”。
3.3 以人為本
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但其存在于社會而創造著社會, 我國傳統文化則在人的傳承和創造中不斷發展, 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不斷進步,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魁立先生在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研討會上曾指出:“從根本意義上說, 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 首先應該是對創造、享有和傳承者的保護;同時也特別依賴創造、享有和傳承這一遺產的群體對這一遺產的切實有效的保護”[10]。從人的角度來講, 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 人所扮演的角色, 會隨著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而隨之發生變化, 會隨著社會需求和生存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每個人會隨著年齡階段的不同而改變他們對待事物的價值追求和世界觀, 在人一生發展歷程中也會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判斷所面臨的萬物動態, 什么是重要的、合適的以及令人滿意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傳統保健體育的傳承與發展是以人為核心。
3.4 地域性特色不容忽視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 土地則是生存根本, 我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也是從土地之中孕育而來, 千年前我國交通并不便利, 各地區都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傳承, 也造就了如今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保健體育。古語云“北人善馬、南人善舟”, 鮮明的地域特點, 使其運動和文化差異有著明顯的地方特色, 現今交通便利, 各民族及地域間已實現大融合, 使得傳統保健體育項目日益增多, 而受到生態環境和地域限制, 不少傳統項目都已失傳。傳統保健體育是一項由民間發展出的文化, 項目繁雜, 所需環境也不盡相同, 隨著人類可活動范圍的不斷縮小, 其已逐漸脫離生存之本, 現今生存狀況堪憂[11]。
4 教育學視域下傳統保健體育發展的路徑選擇
教育學原理作為一門學科, 屬于原理理論, 它是研究人類社會傳承珍貴知識文化資源的科學原理體系[12]。根據教育學原理, 再基于以上理念, 當代傳統保健體育的傳承與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4.1 完善教育體系, 實現大眾教育
教育是文化傳承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寓教于樂能有效的使傳統文化深入人心, 有組織有計劃的對傳統保健文化進行培養, 完善理性思維及認知, 以一種客觀的方式對待傳統保健文化, 為青少年樹立正確認知。通過文化教育建立一種受到大眾認同的觀念, 使傳統文化的“精英文化”觀念在社會中傳播, 批判而理性的繼承傳統保健體育, 不再以妖魔化和抵觸的心理面對傳統保健體育, 進而促進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傳承。在傳播的同時也應當注意階段性和漸進性, 在成長的各個階段由于社會閱歷和心智發育的限制, 所能接受的方式各不相同, 因而在傳播過程中應根據小學至大學不同階段進行不同教育, 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文化的概念, 潛移默化的加強傳統文化教育[13]。
當然在文化傳承過程中, 中小學生判斷能力較弱, 無法甄別是非對錯, 需由學校引導加強傳統保健體育教育;又因中小學生對新生事物好奇心和吸收能力較強, 而對傳統文化往往沒有足夠的耐心, 學校及教師應當寓教于樂, 增強傳統文化競爭力, 使其重視傳統文化, 進而主動學習傳統文化。在美國, 1994年頒布的《社會研究課程標準》提出10個主題軸, 以文化, 時間、連續和變遷, 人、地方和環境, 個人發展和認同, 個人、團體和制度, 權利、權威和管理, 生產、分配和消費, 科學、技術和社會, 全球聯系, 公民的理想和實踐10個主題軸為核心來組織課程。它們并不是各自獨立的概念, 而是10個交匯整合的主題, 由淺入深, 在不同年級重復出現并高度整合[14], 這種滲透教育模式, 可以為我們借鑒。
為保障傳統保健體育在良好的人文環境下不斷發展, 應在注重教育體系完善的同時展開各項趣味活動, 主要是在校園中進行傳統保健體育的推廣, 并開展運動會等項目, 使傳統文化真真正正的走進校園, 并充分利用體育課、選修課和課外體育活動等時間大力開展傳統保健體育活動, 提高學生廣泛參與意識。另外, 在學校運動會中逐漸增加傳統保健體育項目, 通過教學和比賽逐步提高學生對傳統保健體育的認識, 同時學生也獲得了全面的教育[15]。在保持傳統體育特色的同時, 發揮出特定歷史時期的特色, 并研究出一條屬于傳統保健體育發展的特色之路。在古代師徒關系中特別注重傳承有序, 對于本門歷代前輩非常尊敬, 同門師兄弟長幼有序, 這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發展[16],F今我國傳統文化已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 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逐漸提升, 使得老一輩文化傳承藝人們意識到自身肩負的重任, 隨著“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觀點的不斷深入, 老一輩傳統保健體育中“師徒傳承”的方式已逐漸演變為現代大眾的普世教育之觀, 隨著思想的解放, 傳統保健體育將會得到長足的發展[17]。
4.2 規范相關內容, 突出地域性特點
在教育不斷完善的今天, 推廣傳統保健體育不僅是國家的責任, 也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 不僅僅是通過學校進行教育推廣, 還應根據地方特色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特色推廣, 在發展傳統保健教育的同時突出其獨到的地域特色, 如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武術, 長于腿法, 架式大、節奏快, 多竄奔跳躍。北派拳術需要場地較大, 有“拳打四方”的習俗。長江以南地區流行的武術手法多、樁步穩、拳勢激烈, 并常以發聲吐氣助動作發勁, 需要場地較小, 素以“拳打臥牛之地”著稱[11]。又如:廣東、福建位于中國之南, 其特色拳類有南拳;而山東半島則以螳螂拳而聞名;河南登封等地的少林拳被世人所熟識;而西北地區則主要以翻子、劈掛等為主[18]。在國家統一編寫教材的基礎上, 針對各地區地方特色進行教材編寫, 繪制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教材, 使當地兒童產生強烈的共鳴, 有利于傳統保健體育的傳承。
4.3 依附教育制度, 優化教學模式
近年研究發現, 傳統保健體育在傳播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缺點, 因其固有的地域性、傳承過程中的脆弱性、以及其長期的傳承性等, 受限于各級學校教育之中;而學校教育應發揮其長期性和穩定性的優勢, 努力幫助傳統保健體育傳播, 傳統保健體育和學校教育不斷融合, 優劣互補形成一個獨特的文化傳承, 使傳統文化不斷配合學校教育, 而學校教育給予傳統文化更多的發展空間[19]。學校教育過程中應當注重傳統保健體育傳承的延續性和長效性, 集中教學不易分散進行, 但據不完全研究統計, 發現大部分學校為了節省教育資源規定在1年級選修過的體育課, 2年級則不能繼續學習此項課程, 且在3、4年級則不進行體育課的開設, 嚴重影響傳統保健體育的發展, 這對今后正確觀念的樹立有著不利的影響。在傳統保健體育文化傳承中教育是重中之重, 應當加強正確觀念的樹立, 學校在傳統文化傳承過程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 大力弘揚民族文化, 而傳統保健體育則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校應當發揮教學優勢, 在充分發揮傳統保健體育魅力的同時, 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提高學習積極性, 保障傳統保健體育教育代代相傳;在保障傳承的同時應當加強對教師的培訓, 增強專業技能學習, 增強文化認同感, 在教育的過程中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當然在學習教育過程中, 還可加強與其他學校競爭合作, 進行傳統保健體育運動的切磋, 在自身教育的同時吸取其他學校教育之長, 取長補短優勢互利;還可以請當地或其他地區傳統保健運動的傳承人來學校展開系列知識講座, 針對地方特色進行詳細講解;還可根據學生自身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有效的傳承傳統保健體育。中小學生因興趣導向常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 為保障傳統教育更好的傳承, 應當制訂相應的考核制度, 在考核制度的督促下, 學生會更加深入的了解傳統保健體育, 并對其產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
4.4 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才教育培養模式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 我國傳統保健文化缺少傳承之人, 因為傳統文化固有的傳承模式, 使得現代型和知識型人才愈加匱乏。為保證傳統保健體育良好的發展, 現今首要的任務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培養一批優秀的傳承者, 使其集傳統保健體育與現代應用型才能于一身。為保證傳統保健體育能薪火相傳, 一方面國家應加大整理力度, 對傳統保健體育進行批判的繼承,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下為傳統保健體育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 應當加強對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力度, 使其在適應現代社會需求下推陳出新, 并加大教育扶持力度, 進行人才儲備, 保證傳統保健體育傳承不斷。在傳統保健體育發展過程中, 不但要適應社會還應當根據個體差異進行個性化傳承, 將單純的體育運動變成趣味性活動, 將傳統保健體育中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廣泛流傳[20]。
4.5 傳統保健體育的教學認知目標應重新定位
現今應當努力改善傳統保健體育在人們心目中的觀點, 將其作為一項保健項目, 回歸其根本, 充分發揮其強身健體之功效, 積極展開系列宣講會, 進行健體體育場所的開設, 并在發揮其功效的同時進行文化傳播。傳統保健體育文化改變人們心中固有的觀點, 使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傳統文化傳播的過程之中, 使傳統保健體育文化和知識被大眾所接受。在傳統保健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 需加強流動性教育, 不拘泥于某一種傳統保健體育方式, 集百家之長, 多交流多溝通, 在傳播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播。而在傳統保健體育教育過程中, 應當通過教育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制訂完善的教學目標和教育制度, 使得傳統保健體育凝練了千年的智慧得以代代相傳。
5 結語
傳統保健體育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始終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環節。教育學視域下傳統保健體育的文化傳承, 在文化生態變遷影響下, 其文化傳承主客體、傳承媒介、傳承模式、傳承場域, 乃至傳承機制, 都在不斷發展演變[21]。在教育學視域下, 開展傳統保健體育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就是推動傳統保健體育在新時期的傳承, 使傳統保健體育發展之路走的更遠。
參考文獻
[1]虞定海.中國傳統保健體育與養生[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01:2-32.
[2]王賓, 徐仰才, 吳志坤.中醫藥院校傳統保健體育武術拳操校本開發的教學實驗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 2017, 14 (6) :164-167.
[3]劉佳麗, 王賓.論道家思想對中醫藥院校傳統保健體育發展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導報, 2017, 14 (24) :158-161.
[4]龔博敏.國際文化視野下八段錦價值解析[J].中醫藥文化, 2016, 11 (4) :37-40.
[5]倪依克, 邱丕相.社會學視域下傳承武術文化的教育研究[J].體育科學, 2007, 27 (11) :15-20.
[6]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思考[J].體育科學, 2006, 26 (8) :63-65.
[7]盧寧.教育與人類--教育人類學的思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1 (4) :30-35.
[8]倪依克, 邱丕相.社會學視域下傳承武術文化的教育研究[J].體育科學, 2007, 27 (11) :15-20.
[9]邱丕相.中國武術文化散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76-77.
[10]白晉湘.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我國傳統體育文化保護[J].體育科學, 2008, 28 (1) :3-7.
[11]郭志禹, 郭守靖.中國地域武術文化研究策略構想[J].體育科學, 2006, 26 (10) :87-90.
[12]齊梅.教育學原理學科的基本概念解析[J].教育科學, 2006, 22 (2) :13-15.
[13]曹能秀.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以云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六哨鄉為個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98.
[14]劉曉東.文化滲透:美國文化教育的理論和實踐[J].國外社會科學, 2004 (5) :45-48.
[15]張國棟, 巴登.教育學視野下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J].民族教育研究, 2009, 20 (6) :94-98.
[16]趙國慶.中國傳統武術中師徒制傳承的價值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 2017, 7 (27) :155.
[17]郭志禹.論觀念轉變與信息化促進武術現代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5, 28 (10) :1301-1302.
[18]邱丕相, 王國志.當代武術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體育學刊, 2006, 13 (2) :76-78.
[19]胡迪雅.文化瀕危與教育--東巴文化傳承變遷的教育學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 2013, 24 (5) :58-62.
[20]宋輝.教育學視野下中國現代體育的現狀與發展[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30 (4) :114-117.
[21]羅之勇, 謝艷娟.教育學視域下的民族文化傳承[J].教育評論, 2013 (1) :129-131.
【基于教育學視域下探討當代傳統保健體育的傳承與發展路徑教育學論】相關文章:
當代教育學大綱教育與教育學的發展04-30
當代教育學大綱當代學校管理04-30
當代教育學大綱當代教育評價04-30
當代教育學大綱當代世界教育04-30
當代教育學大綱當代教學策略04-30
當代教育學大綱當代學校德育04-30
當代教育學大綱當代課程理論04-30
當代教育學大綱當代學習理論04-30
基于繼承和創新的視角研究教育學的發展論文05-01
當代教育學大綱當代教學理論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