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基于稻草還田的氮肥優化管理研究
采用田間試驗比較研究了在水稻秸稈還田環境下不同施氮模式對土壤N素供應、氮肥利用率及其對水稻生產力的影響.結果表明,稻草還田改善了土壤的供氮能力,不論在背景氮較低的砂性土壤上還是在背景氮較高的粘性土壤上,稻草還田配施減量氮肥(N1、N3處理全年施氮量180 kg·hm-2,其中桃江主試驗中N1處理早稻施氮80 kg·hm-2,60%為基肥,40%為分蘗肥施用;晚稻施氮105 kg·hm-2,50%為基肥,40%為分蘗肥,10%為穗肥施用;桃源氮替代試驗中N1、N3處理早稻施氮81 kg·hm-2,晚稻施氮99 kg·hm-2,N1處理早、晚稻氮肥施用分配比例為基肥30%,分蘗肥30%,穗肥40%,N3處理早稻氮肥50%為基肥,50%為分蘗肥施用,晚稻氮肥50%為基肥,40%為分蘗肥,10%為穗肥施用)處理,相對于移走稻草+高量氮肥(N2處理其中桃江主試驗早稻施氮量115 kg·hm-2,晚稻施氮量為150 kg·hm-2,分別以60%為基肥,40%為分蘗肥施用;桃源氮替代試驗早稻施氮量為108 kg·hm-2,50%為基肥,50%為分蘗肥施用,晚稻施氮量為132 kg·hm-2,50%為基肥,40%為分蘗肥,10%為穗肥施用)處理之間稻田系統生產力無顯著差異,但每年節約60~80 kg純氮化肥的投入,提高了其邊際成本報酬率.分次施氮的效果表明,稻草還田下等量氮肥不同施氮模式(N1、N3)處理之間,水稻產量差異不顯著,但水稻吸氮高峰集中在分蘗旗至孕穗期,N1模式減少了基肥施氮量,防止了因作物未能及時吸收導致的土壤速效氮的損失,而適當增加作物后期施氮量又能有效緩減作物后期生長大量吸氮的要求與微生物分解稻草固持礦質氮之間的矛盾,改善了土壤的供氮狀況,其效果最優.因此,在全年稻草還田量為7 500 kg·hm-2的紅壤稻田系統,根據投入氮肥的邊際收益,全年適宜配施氮量為180 kg·hm-2,且各時期施氮量優化比例為基肥30%、分蘗肥30%、穗肥40%.
王凱榮,WANG Kai-rong(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湖南,長沙,410125;萊陽農學院農業生態與環境健康研究所,山東,青島,266109)
謝小立,XIE Xiao-li(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湖南,長沙,410125)
陳敏,CHEN Min(湖南省桃江縣農業局,湖南,桃江,413400)
刊 名: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ISTIC PKU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年,卷(期): 2006 25(6) 分類號: S143.1 關鍵詞: 稻草還田 氮肥管理 優化 水稻【基于稻草還田的氮肥優化管理研究】相關文章:
基于伴隨方程的翼型數值優化設計方法研究04-30
基于過程改變法的鐵廠節水調控優化研究04-26
基于過程改變法的鐵廠節水調控優化研究04-26
基于iSIGHT的多學科設計優化技術研究04-26
基于改進遺傳算法的車輛路徑優化研究04-29
氮肥行業廢水控制現狀研究04-29
基于BRT優先的交叉口信號優化設計研究04-28
基于LINGO 11.0的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方法研究04-29
基于卡爾曼濾波的信息融合算法優化研究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