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微生物實驗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論文
摘要:針對我院以往的微生物實驗教學中存在學生動手能力不強的問題,筆者采用改善實驗條件、優化實驗內容、重視預習、鼓勵學生參與實驗準備和教師科研課題,考核方式多樣化等方式對微生物實驗教學進行了改革。結果表明,通過教改提高了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勤奮、嚴謹的學風和科學的態度,學生不僅牢固地掌握了微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而且初步具備了從事微生物應用和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為他們將來工作或進一步深造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關鍵詞:微生物 實驗教學 動手能力 考核
微生物學是生物類學科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涉及面廣、應用性強、受益面寬、發展迅速,既是生命科學理論研究的核心,又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對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微生物學實驗是微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生物學技術的重要基礎,其獨特的實驗技術在學科的發展中占據著突出的位置。我院微生物實驗課面向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生物技術、水產養殖等專業開設。為使這些專業的學生能熟練掌握微生物學實驗技術和操作規程,培養他們觀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樹立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以及勤儉節約、愛護公物的良好作風,我們從2003年開始對各專業微生物實驗課做了相應改革探討,以期達到較好的效果。
一、 我院以往的微生物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包辦多,儀器經費有限,造成學生動手少。
我院以往的實驗課教學從教學內容的選擇、實驗思路的設計、實驗器材的準備,甚至實驗的預期結果都由教師一手包辦,到實驗課上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完成而已,這就造成了學生的依賴思想,課前不預習,實驗過程中不認真、不主動,結果分析不到位。另外由于儀器設備及經費限制,一個小組往往2—4人,實驗中有人做,有人看,有人當記錄員,這樣部分學生養成不愛動手的毛病,只要“認真”抄襲同組同學的數據照樣能寫出完美的實驗報告。這樣不僅錯過了動手能力培養的機會,而且養成了投機鉆營的惡習。
2.時間安排不合理,不利于學生觀察分析。
微生物學實驗課時間安排一般較緊,每周1次或兩周1次,每次3—4學時,有些實驗內容,如微生物的分離、培養、生化反應、生長曲線測定等,需要培養18小時以上才能觀察分析結果,一次實驗課難以完成。如果第二次課再觀察結果,就難以保證實驗結果的正確性和連續性,因此教師通常自行安排課間或課余時間進行。有些小組不來,有些小組派代表來觀察,即使全部到齊,也由于時間短而緊張,導致學生觀察不仔細,出現問題也無心分析和解決,由此影響了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3.考核方法單一,導致學生忽視實驗操作過程。
以往學生成績的評定主要看實驗報告,學生單純地為實驗報告而做實驗,一旦操作出現錯誤或沒有達到預期的實驗效果,不是就此分析原因、總結教訓,而是為了實驗報告得到教師的“好評”而編造數據,甚至抄襲他人的結果。這種考核方式也導致了學生對實驗過程的不重視。
4.前后項目安排不合理。
以往的實驗項目,內容連貫性不強,一學期下來,學生感覺做了不少實驗,但實際應用時不知所措,無從下手。
二、教學改革采取的方式措施
1.提高認識,合理利用現有條件。
我院微生物課程組的十多名教師,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集思廣益,統一認識,改變過去一包到底的做法,給學生動手留出足夠的空間。學校近年來也加大了資金投入,不僅實驗室寬敞明亮,實驗所需儀器設備一應俱全,還添置了不少精密儀器,如奧林帕斯數碼攝影顯微鏡、全自動熒光顯微鏡、大小不等的生物反應器、全溫振蕩培養箱、冷凍干燥機、超聲波粉碎機等,這樣既保證了實驗教學的高質量完成,又給教師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條件,教師吸納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又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
2.合理安排實驗內容及開出順序,增強其連貫性和實用性。
我院的微生物實驗內容既要考慮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又要照顧各專業的特點,所選內容應覆蓋微生物學的基本操作技能,尤其應突出微生物學獨特的基本技術,如顯微鏡技術、無菌操作技術、接種和分離技術、培養技術等,既有簡單的、基礎的小實驗,又有一些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注意實驗技術與基礎理論的銜接,同時避免與其他學科實驗內容的重復,以便于學生建立正確、全面的實驗概念。
首先,在總體上,強調基礎性和系統性,突出微生物學的基本實驗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術,如微生物形態結構觀察中的染色技術,培養基的制備及各種滅菌技術,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培養及保藏技術,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測定技術及無菌操作技術等。其次,從專業的特點以及將來可能從事的工作性質出發,盡量安排一些選修的內容。第三,從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向綜合性實驗發展,將有關實驗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安排在一次實驗課上或前后連接,既節約了課時,又增強了實驗的綜合性,也有助于學生判斷、分析能力的提高。如將細菌革蘭氏染色與細菌特殊結構觀察、測微技術、顯微鏡直接計數法結合,微生物分離、純培養技術與微生物鑒定結合,微生物紫外誘變與平板菌落計數法結合,各種理化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與微生物對碳、氮源利用的結合,微生物生長曲線的測定與生理生化反應的結合等。實驗改進后,一環緊扣一環,中途如有一次失敗,就會影響到以后的實驗結果,這樣學生對自己的結果關心得多了,動手操作的興趣和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3.重視課前預習,積極參與實驗準備工作。
微生物實驗內容比較繁雜,因課時限制,有時一次課要做多個實驗項目,如果實驗前不進行充分的預習,學生只能按板書內容和教師所講悶頭去做,對實驗的全過程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勢必影響學習效果。所以我們要求:(1)每次實驗前,學生必須閱讀有關內容,了解實驗目的、原理和內容,在做實驗之前對要做什么、怎么做、關鍵步驟有哪些、預期效果如何等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減少了實驗的盲目性,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2)讓學生參與實驗準備工作,如玻璃器皿的洗滌、包扎,無菌水的分裝、滅菌,試劑和培養基的配制,儀器的調試、保養等工作,這樣不僅緩解了教師人手不足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學生動手的機會。同時學生在準備實驗的過程中,還學到了實驗課之外的知識,增強了責任感,培養了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此外,學生和教師一起準備實驗還有利于師生的溝通,便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錯誤。
4.提問精講加小結,切實提高課堂效果
課前要求預習,但部分學生自覺性較差,如果不檢查,預習就會流于形式。因此,實驗課開始時,教師對要求預習的內容以提問的方式進行抽查,或者提前幾分鐘先讓學生簡要試講,然后由教師給予補充和糾正。既可以強調重點,又可以使學生記憶深刻。
教師精講,關鍵示范。教師的講解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必須簡潔明了,講清該實驗的實際應用、關鍵步驟、具體要求和歷屆學生易出現的錯誤等問題,關鍵操作要進行演示。盡可能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多動手、多練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驗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細心觀察學生操作的每一個環節,隨時發現正在發生或可能發生的問題,發現問題教師時親自動手示范,及時糾正錯誤,做到一絲不茍,培養學生嚴謹的學風和科學的態度。為了加深學生們的印象,還可抽時間讓學生過關簽名,努力做到讓每位學生都能正確、熟練地掌握微生物學的基本實驗技巧。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引導他們多觀察多思考。如果實驗中出現異常,不要輕易放過,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進意見,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學生重新實驗,這樣可以使學生收益更大。
下課前小結,是大家容易忽視的問題,發揮得好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由于學生之間的差別、教學安排、技術因素等原因,容易使實驗課結束時草草收場,結果一些學生的疑點和錯誤得不到及時解除和糾正,這一點在操作考試時表現得非常明顯。因此教師應在每次實驗課結束前,最好利用很短的時間對本次實驗進行小結,糾正普遍性的問題,解釋某些實驗現象,表揚實驗做得好的小組或學生。實驗結束后要求學生將用過的物品清洗干凈,擺放整齊,原始數據經教師看過簽字后才能離開實驗室,以此培養學生嚴謹的學風和科學的態度。
5.鼓勵學生參與科研課題,拓展視野。
實驗課因受課時、資金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安排一些最基本的內容(與前面的綜合性實驗內容有矛盾,看看如何調整)。較深的內容、耗時較多的內容、顯示專業特色的內容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唯一的辦法就是課外彌補。我們在教學中體會到,不少學生希望動手,掌握更多知識的欲望非常強烈,就看教師怎么去引導。食品專業的學生喜歡食品原料或產品中微生物指標的檢驗,生物工程專業的學生則喜歡利用微生物來生產工業產品,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則想利用微生物生產基因產品,水產養殖專業的學生則想篩選生物制劑,防治水產動物疫病。根據以上情況,我們提倡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科研課題,“自謀生路”;申請學校和系部立項的學生課題,“找米下鍋”,期末參加綜合大實驗,或者組建興趣小組等形式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實驗室也全天候為他們開放,教師主動熱情地為他們“分憂解難”,形成了較好的學習氛圍。有的選了食用菌菌絲體培養及DNA提取,有的選了食用菌栽培,有的選了市場酸奶樣品的檢測,有的選了海洋微生物產抗生素或者產酶菌株的篩選等等。選題之后,學生們一邊去上網或圖書館查資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一邊編制自己的計劃,摸索實驗條件,干得不亦樂乎,實驗結束時提交總結報告或者論文。通過鍛煉,學生們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前幾屆畢業的學生看,參加各種訓練的學生做畢業論文時能很快進入角色,論文的水平也大大提高,有些學生在畢業前后就有一兩篇論文發表;另外,通過鍛煉,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強了,有些學生還沒畢業,就利用自己所學的微生物知識幫家人和親友脫貧致富,幫企業分析市場,研究開發新產品。
6.考核方式多樣化,將操作能力培養貫穿始終。
我們的微生物學實驗與理論可單獨設課。實驗課的考核包括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兩部分。教師制定合理的考核標準,并在第一節課予以公布。平時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60%,主要考核學生的出勤、預習、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的態度和結果以及實驗報告的寫作水平。期末考核包括操作考核和實驗理論筆試,占總成績的40%。操作考核內容包括器皿的包扎、接種和制片技術、顯微觀察、微生物分離和培養、微生物計數、培養基的配制及滅菌等,教師對這些內容進行編號,讓學生抽簽進行單人考核,形式以動手操作為主,輔加一些口試,操作不及格者必須補考。實驗理論筆試內容包括原理、試劑用途、注意事項、結果分析、實驗方案的設計等。通過考核,督促學生進一步熟悉實驗內容和儀器的使用方法,彌補了實驗中的不足。考前許多學生主動到實驗室查漏補缺,反復操練,生怕出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另外,考核學生的同時也是對教師的教學效果的檢查,因此對教師改進教學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7.建立實驗項目卡和實驗檔案,為進一步教改提供積累。
實驗檔案的收集,是一個學校教學成果的體現,也是教學經驗的積累和進一步改革的基礎,這個思想始終貫穿于我們的教學過程。每個實驗項目建有卡片,每個卡上有實驗目的、原理、操作要點、注意事項、所用的儀器臺套數,消耗材料的多少等內容,即使新手準備實驗也會一目了然。檔案中有教師的預實驗報告,記載著教師的試做過程、心得體會和改進意見,實驗員有準備實驗記錄和開出記錄,實驗設備記錄本上有使用記錄,教學檔案室存有歷屆學生的實驗報告、綜合大實驗的總結報告、學生的平時成績記錄、實驗理論考試試卷和總評成績,這些原始材料的積累,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三、總結經驗,深化改革
1.教學改革后的效果
通過以上改革,學生認識到了本課程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他們上好實驗課的熱情;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微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具備了從事微生物應用和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和將來順利完成畢業論文提供了有力保障;提高了他們觀察、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勤奮、嚴謹的學風和科學的態度,為他們將來工作或進一步深造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2.深化改革的設想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充滿競爭的時代,這種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因此,作為高等教育,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高質量人才是時代的要求,其具體表現在:
。1)具有滿足工作的知識和基本工作能力;
。2)獲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
。3)具備科研創新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對照21世紀對人才的需求,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添置與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儀器裝備,爭取更多的科研項目,使更多的教師和學生投入進來。
。2)加強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自身的學習,不斷提高業務和技術水平,將更多的新方法、新技術介紹給學生,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加大微生物學實驗室對學生的開放程度,包括時間、空間和實驗項目的開放,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自由空間去選擇實踐,進一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科技創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董新嬌,吳楚.微生物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23(3):76-78.
[2]范黎,劉明,張偉等.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改革的點滴體會[J].微生物學通報,2001,28(4): 96-99.
[3] 李用芳,楊清香,劉國生等.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19(1): 17-19.
[4]柯樂芹.如何提高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效果[J].現代技能開發,2003,(1): 58-58.
【淺談微生物實驗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論文】相關文章:
微生物實驗教學改革創新探索04-29
淺談我院機能學實驗改革的探索與實踐05-02
《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04-26
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05-02
應用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04-29
微生物學設計性實驗教學改革探索04-29
臨床微生物學及檢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04-30
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探索的論文04-27
微生物實驗考核的改革與探索04-27
淺談實踐教學改革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