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體育田徑理論課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初中體育理論課教案范文(通用8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體育理論課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體育理論課教案 1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參加體育鍛煉的意義
2、能力目標:樹立自覺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意識
3、情感目標:正確認識調節好自己心理、情緒的重要性。
重點:
明確體育活動對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
難點:
爭取了解自己的體能!
教學任務:
1、參加體育鍛煉的益處
2、體育鍛煉重在參與
3、了解自己的體能
教學內容:
1、古希臘人對參加體育鍛煉的益處有的呢地認識:
“如果你想強壯,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聰明,跑步吧!“
我國先秦時期在《呂氏春秋》中用形象地比喻闡釋了“生命在于運動”的真諦:
“流水不腐,戶樞不蠢,動也。”
2、體育鍛煉重在參與你必須真正理解“重在參與”的體育精神,并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只有殘疾阿體育鍛煉,才能體會到鍛煉的樂趣,并得到益處。應具有積極、樂觀和奮勇拼搏的進取精神,并把這種態度和精神滲透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3、了解自己參與體育的現狀在課本上做出選擇題1——10題算出分
數,對應評價參考標準看看自己在哪一種類型當中!
4、課堂常規:上好體育課的基本要求
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必須認真上好體育課。
體育課是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是開展早操、課間操、課外體育鍛煉、課余運動訓練以及競賽活動的基礎。
上好體育課,使課內外體育活動很好的結合起來,對搞好學校體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上好體育課的基本要求應注意以下幾點:(1)要端正學習態度,既要重視上好體育基礎知識課,又要重視上好體育實踐課,使學習科學理論知識和掌握動作技術、技能很好的結合起來。
(2)上課時要認真聽講,自己觀察老師或同學的示范,細心領會新學的動作要領,并自覺積極的進行學習,在練習中要勤于動腦,善于思考。
(3)要遵守課堂紀律和學習要求。不遲到、不早退、不無故曠課,因病因事不能上課時,因事先請假;上課前要做好準備,有條件的要穿運動服和運動鞋上課(或輕便裝和軟鞋底);要提前2—3分鐘到指定地點集合;課中要服從指揮,聽從老師和小組長的調動。
(4)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注意自己和同伴的安全,愛護場地器材設備。
(5)要做到課內外結合。在課外體育鍛煉時,注意復習和鞏固課內外所學的內容,加強練習,積極參加《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測試。
(6)服裝體育課必須穿運動服運動鞋。
課后作業:
1、根據實際自覺積極的參加課內外體育活動。
2、學會發展健康體能的方法!
初中體育理論課教案 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田徑運動場地,具備基本的田徑理論知識。
2、通過結合實例講解田徑比賽通則,讓學生初步學會各規則。
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擴寬知識面。
教學內容:
1、簡介田徑運動場地(基本常識。相關知識內容)
2、簡介田徑競賽規則
重點:場地介紹 難點:田徑競賽規則的理解與運用
一、田徑運動場地的介紹
田徑運動場地是進行田徑運動教學、訓練、組織田徑運動競賽和開展大眾體育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
1、田徑運動場地是全長400米的半圓式場地。其跑道是由兩個180°到半圓(彎道或稱曲段)和兩個對等的直段組成。
2、田徑運動場地的`彎道半徑最好的是36.5米。
3,運動場地一般有8-10道分道,彎道有8道,分道寬1.22-1.25米,所以分道線寬均為5厘米。
4、田徑運動場地除競賽場地外還應在跑道外地空地上,合理安排跳躍和投擲的場地。
(推鉛球、擲鏈球和擲鐵餅三個項目的落地有效區均為40度角;跳遠、三級跳遠場地沙坑至少寬2.75米,跳遠沙坑遠端至起跳線距離至少10米,一般沙坑長在6-9米,坑寬2.75-4.00米;跳高用的沙坑或海綿包至少長5米、寬3米。半圓形助跑道德半徑至少20米;撐桿跳高場地的助跑道寬至少1.22米,長至少40米。)
二、田徑運動比賽介紹
田徑分為田賽、徑賽,全能三大類
1、徑賽有:短跑、中長跑、長跑、馬拉松(42.195)、競走。
其中400米及400米以下的項目,如100米、200米、400米、110米欄、4X100接力為短跑。采用蹲踞式起跑,使用全自動電子計時。
800米及其以上距離項目為中長跑、長跑。
此外,還有2000米障礙,3000米障礙,5000米競走,10000—20000米競走。等等
2、田賽主要有:跳躍類和投擲類(跳高、跳遠、三級跳遠、鉛球、鐵餅、鏈球、標槍、撐桿跳高)
3、全能主要有七項全能和十項全能。
三、田徑競賽規則介紹
1、田徑比賽的跑進方向一般為逆時針跑向。
2、起跑犯規:運動員在做好最后預備姿勢后,只能在接收到發令槍或批準的發令裝置信號后開始起跑。(2次犯規是指同一組非同一個人,只要同組已有一人犯規,你再次犯規就判犯規)
3、運動員擠撞或阻擋別人從而妨礙其他運動員走或跑進時,應取消該項目的比賽資格
4、分道跑到比賽中,運動員應自自始至終在自己的分道內跑進。
5、運動員由于受他人推、擠或被迫跑出自己的分道,但未阻擋其他運動員,也未從中獲得實際利益,不犯規。(例如:A 在直道上跑出自己的分道,沒有獲得實際利益;B 在彎道上拋出自己的分道外側分道線。)
6、800米跑起跑時分道跑,在第一個彎道末端一條寬5厘米,橫跨跑道的弧形搶道線即可切入里道。
7、離開跑道,運動員自愿離開跑道后將不得繼續參加該項目比賽。
8、接力賽,運動員必須手持棒跑完全程。
9、在所有接力賽跑中,都必須在接力區內傳遞接力棒。
10、運動員在接棒之前和傳棒之后,應留在各自分道或接力區內,直到跑道暢通,以免組的那個其他運動員。
田賽,除跳高和撐桿跳高外,在其他田賽項目中,如參賽人數多于8人,則每名運動員均有3次試跳機會,有效成績最好的前8名運動員可再試跳(擲)3次。若參賽者只有8人或少于8人,則每人有6次試跳機會。
11、在田賽的某一次試跳(擲)中,由于任何原因使運動員受阻,可以補試跳機會。
12、田賽項目比賽時,運動員無故延誤試跳時間,將導致不許其參加該次試跳,并記錄為該次試跳失敗。
初中體育理論課教案 3
教學目標:了解體育理論的基本概念,學習認識體育運動的意義和目的,掌握體育規則的基本知識。
教學重點:體育運動的意義和目的,體育規則的基本知識。
教學難點:如何闡述體育運動對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互動。
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節。
1.1 教師介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1.2 學生們自我介紹并介紹自己的體育愛好。
二、理論知識講解。
2.1 體育運動的`意義和目的。
2.2 體育規則的基本知識。
三、討論互動環節。
3.1 學生分組進行小組討論,討論體育運動對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3.2 各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四、總結歸納。
4.1 教師總結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點。
4.2 學生針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和歸納。
五、作業布置。
5.1 要求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復習。
5.2 要求學生閱讀相關體育運動知識的書籍或文章。
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講授、討論等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了解了體育運動的意義和目的,掌握了體育規則的基本知識,并深入探討了體育運動對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學生們積極參與討論,互相交流,班級氛圍較為活躍。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講解體育規則的基本知識時,學生們的一些問題需要及時解答,以便更好地理解體育規則的內容。
初中體育理論課教案 4
第一課 人體與運動
教學目標
1、通過講解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身體結構。
2、通過典型事例加深學生記憶,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重點:骨骼、關節的基本構造和功能;
教學難點:骨骼、關節、肌肉如何相互協調完成運動過程。
教具:人體骨骼、肌肉模型及掛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既然提到運動,那么我們就需要研究一下人體的運動系統。通過提問人體的運動系統由哪幾部分構成引入本課。[通過出示多媒體課件、播放動畫片和提問與小組討論]
二、授課:[總結學生的討論,教師結合多媒體講解]
(1)、認識骨骼和關節 [投影出示全身骨骼圖片] 提問學生人體骨骼由多少塊構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通過人體骨骼、肌肉模型簡單介紹人體的骨骼。 介紹關節:球窩關節(肩關節)滑車關節(肘關節) 平面關節(脊椎)
自己動手并討論:我們身上哪些是球窩關節、哪些是滑車關節、哪些是微動關節。
(2)、肌肉:[出示全身正反肌肉圖片和肌肉類型圖片]
肌肉分成三大類:骨骼肌(附著在骨骼上)
(3)、平滑肌(食道,胃壁) 心肌(心臟)具有律動性 重點講解骨骼肌:人體是很很復雜的即使一個很簡單的動作也要很多肌肉協調配合完成。因此在運動生理學中我們又將肌肉分成這樣幾類:原動肌(使骨骼產生運動的一塊或一組肌肉)對抗肌(在同一動作中與原動肌起相反作用的一塊肌肉或一組肌肉)固定肌(了解) 中和肌(了解)
用屈肘動作來具體講解原動肌與對抗肌。當我們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而肱三頭肌舒張。他們正好是一對作用相反的肌肉組。所以,這時我們就將肱二頭肌稱為本動作的原動肌,而肱三頭肌就稱為對抗肌。
(4)、骨骼、關節、肌肉和運動之間的關系[老師利用多媒體出示上臂結構解剖運動圖]
自己動手并討論:骨骼、關節、肌肉和運動的關系?
小結:
A我們說心肌有律動性,假設心肌每分鐘跳60次,我們算一下它一小時、一天、一年分別能跳動多少次?并說說它的重要性!
B踢足球時骨骼、關節、肌肉和運動的關系?
第二課 體育與身體形態
教學目標:
1、了解自己的.身體形態,并對自己的身體形態進行簡單評價。
2、了解體育鍛煉對身體形態的影響。掌握促進身體形態的體育鍛煉方法以及在形體練習中應注意的事項。
3、教學重點:體育鍛煉對身體形態的影響。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4、了解自己的身體形態
A. 身體形態的定義;身體形態:是身體的外部形狀和特征。閱讀第四頁到第五頁的身體形態部分。掌握克托萊指數的計算方法
B. 克托萊指數的定義和計算公式;克托萊指數=體重(kg)÷身高(cm)×1000;同學們在閱讀完之后,可以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求出自己的克托萊指數并和第五頁的有關全國均值進行對比。
C. 描述身體形態的指標:身高、體重、胸圍和坐高; D.學生對身體形態發育的評價:分組、討論和評價(10—12人一組,各小組對身體形態進行討論和評價,并寫出兩條促進身體形態發展的鍛煉方法。并在課堂上進行全班同學交流,老師點評指導)。
5、掌握體育鍛煉對身體形態的影響
A.初中階段身體形態發育的特點:(1)身高的增長。(2)體重的增長。(3)胸圍的增長。
B. 體育鍛煉對身體形態發育影響的原因分析;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改善人體的血液循環,增強身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使骨細胞生長更旺盛,并能使骨骼變得更加粗壯堅實,可使軟骨的細胞正常增殖,促進骨骼的生長速度,從而使身體長高。體育活動加速了新陳代謝,使肌纖維增粗,體積增大,肌肉變得粗狀、結實發達有力。
初中體育理論課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能準確闡述合理膳食的概念,理解營養物質與運動的關系,掌握運動前后的飲食原則。
能力目標:通過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合理規劃飲食的能力,能夠根據自身運動需求調整飲食結構。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對健康飲食與運動關系的重視,培養健康生活意識和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合理膳食的構成,運動前后飲食的科學搭配。
難點: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5 分鐘):展示運動員飲食搭配的圖片,提問學生 “為什么運動員要這樣吃東西”,引發學生思考,導入本節課主題。
知識講解(15 分鐘)
講解合理膳食的概念和基本要求,如食物多樣化、葷素搭配、比例合理等。
介紹人體所需的六大營養物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重點說明它們在運動中的作用,如碳水化合物為運動提供能量,蛋白質有助于肌肉修復等。
案例分析(15 分鐘):給出兩個飲食案例,一個是合理飲食助力運動表現的案例,一個是不合理飲食影響運動的案例。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析案例中飲食的.優缺點,并提出改進建議。每組選派代表進行發言,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
運動飲食原則學習(10 分鐘):講解運動前、中、后不同階段的飲食原則。運動前要適量進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過飽;運動中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運動后要補充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促進身體恢復。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如何具體實施這些原則。
課堂總結(3 分鐘):回顧本節課重點內容,強調合理膳食對運動健康的重要性。
作業布置(2 分鐘):讓學生為自己設計一份一天的飲食計劃,要求符合合理膳食原則,并注明該飲食計劃適合的運動類型。
初中體育理論課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了解常見運動損傷的類型(如擦傷、扭傷、骨折等),掌握運動損傷的預防方法和處理措施。
能力目標:能夠在運動中運用預防知識減少損傷發生,遇到損傷時能進行正確的初步處理。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在運動中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增強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常見運動損傷的預防方法和現場急救處理方法。
難點:骨折等嚴重損傷的`正確判斷和處理方法。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5 分鐘):展示運動損傷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或身邊人在運動中受傷的經歷,提問學生受傷后的處理方式,引出本節課內容。
知識講解(15 分鐘)
介紹常見運動損傷的類型及其癥狀,如擦傷的皮膚破損、扭傷的關節腫脹疼痛、骨折的畸形等。
講解運動損傷的預防方法,包括運動前充分熱身、選擇合適的運動裝備、掌握正確的運動技術動作等。
處理方法演示(15 分鐘):教師利用人體模型或道具,現場演示擦傷、扭傷、骨折等損傷的處理方法。如擦傷的清洗消毒包扎,扭傷的冷敷、加壓包扎,骨折的固定等操作。在演示過程中,詳細講解每個步驟的要點和注意事項。
角色扮演(10 分鐘):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設定一個運動損傷場景(如籃球比賽中腳踝扭傷、跑步時膝蓋擦傷等),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受傷后的處理過程。其他小組進行觀察和評價,教師進行總結和指導。
課堂總結(3 分鐘):強調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性,梳理常見運動損傷的處理流程。
作業布置(2 分鐘):讓學生制作一份運動損傷預防與處理的手抄報,要求包含常見損傷類型、預防方法和處理措施等內容。
初中體育理論課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熟悉田徑運動的主要項目(短跑、長跑、跳遠、跳高、投擲等),了解各項目的基本規則和技術要點。
能力目標:能夠正確分析田徑項目的技術動作,在實踐中嘗試運用所學技巧進行鍛煉。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田徑運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頑強拼搏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短跑、跳遠、投擲等常見田徑項目的技術要點和規則。
難點:如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運動中的正確動作和策略。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視頻演示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5 分鐘):提問學生在學校運動會中參加過哪些田徑項目,分享自己的感受,從而引出本節課對田徑運動項目的.學習。
項目介紹(15 分鐘)
利用 PPT 展示田徑運動的分類,分別介紹徑賽項目(短跑、中長跑、跨欄等)和田賽項目(跳遠、跳高、鉛球、標槍等)。講解每個項目的起源、發展和特點。
重點講解短跑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沖刺跑技術,跳遠的助跑、起跳、騰空、落地動作,以及投擲項目(如鉛球)的握持、滑步、最后用力等技術要點。
視頻分析(15 分鐘):播放優秀運動員田徑比賽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并分析運動員的技術動作。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總結運動員動作的優點和值得學習的地方,每組派代表發言,教師進行補充和點評。
規則講解(10 分鐘):介紹田徑比賽的基本規則,如短跑的起跑犯規判定、跳遠的有效成績測量、投擲項目的投擲區域和規則等,讓學生了解比賽的公平性和規范性。
課堂總結(3 分鐘):回顧本節課學習的田徑項目內容,強調技術和規則的重要性。
作業布置(2 分鐘):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田徑項目,查閱資料,詳細了解該項目的技術發展歷程,并寫成一篇短文。
初中體育理論課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理解制定體育鍛煉計劃的重要性,掌握制定計劃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能力目標: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體育鍛煉計劃,并在生活中實施。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增強自我管理和自律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制定體育鍛煉計劃的基本原則(如循序漸進、全面發展、因人而異等)和具體方法。
難點:如何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如身體狀況、興趣愛好、時間安排等)制定切實可行的鍛煉計劃。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實踐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5 分鐘):提問學生平時是否有體育鍛煉的習慣,以及鍛煉的頻率和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科學鍛煉的重要性,從而導入本節課內容。
重要性講解(10 分鐘):講解制定體育鍛煉計劃對身體健康、運動效果提升、培養良好習慣等方面的重要意義,通過舉例說明有計劃鍛煉和無計劃鍛煉的差異,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制定計劃的必要性。
原則與方法學習(15 分鐘)
介紹制定體育鍛煉計劃的基本原則,如循序漸進原則(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難度)、全面發展原則(兼顧身體各個部位和機能)、因人而異原則(根據個人身體條件和興趣選擇項目)等。
講解制定計劃的具體方法,包括確定鍛煉目標(如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成績、減肥等)、選擇鍛煉項目、安排鍛煉時間和頻率、合理安排休息和恢復等內容。
案例分析與討論(15 分鐘):給出幾個不同類型的體育鍛煉計劃案例(如減肥計劃、中考體育備考計劃等),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些計劃的'合理性和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建議。每組代表發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
實踐制定(10 分鐘):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包括身體狀況、興趣愛好、課余時間等,嘗試制定一份個性化的體育鍛煉計劃。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
課堂總結(3 分鐘):強調制定計劃后堅持實施的重要性,鼓勵學生按照計劃進行鍛煉。
作業布置(2 分鐘):學生將自己制定的鍛煉計劃進行完善,并在接下來的一周內按照計劃進行鍛煉,一周后記錄自己的鍛煉感受和效果,下節課進行分享和交流。
【初中體育理論課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體育田徑理論課教案05-02
體育理論課教案04-25
體育理論課教案01-26
小學體育理論課教案10-26
體育與健康理論課教案04-25
關于體育教案理論課教案05-02
體育與健康室內理論課教案05-04
籃球體育理論課教案范文08-23
體育舞蹈理論課教案模板(通用5篇)04-30